|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的章法结构---------以七律为例子
提起七律呢,唐人公认是黄鹤楼的那首最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一联是 起兴,用的是传说,第二联 是接着这个传说而来的,承接。
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比较大气。思维的视野也随之而开阔
那么在看第三联在承接之后的转 因为律诗的第三联比较关键 是起到承上启下的
作用
可以这样说,第三联的好坏,对全诗的成功与否很关键
古人抒发的愁情一般分乡愁和情愁两种。这首就是抒发的是乡愁
这首第三联主要是从传说中起兴转到了现实里的景物描写
尾联呢,一般落笔不会落的很实。或者是情感上收尾,不会很直接。往往等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例诗,是我一个朋友写的
七律 岁末感怀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我们来分析下这两个律诗的结构
起句后承接,承接的时候都是在写景,转折的时候在抒情,然后结尾
这个呢就是古人写七律用的最多的一个章法结构
第一联起句,第二联在起句的同时承接,往往是把思维放开,第三联情思一收拢,第四联收尾
这是律诗的一种常用的布局手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格律诗我们拿七律打个比方,并不是所有符合格律的七律,都是好的作品,甚至可以这样符合七律格律的不一定都是七律。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
之所以讨论章法结构,就是要做到这点
我们回过头在来看下第二首七律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是景物描写,用两处鲜明的景物对比,来放大情思。再看第三联,“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这一联是在抒情。抒情的时候就把放大的情思收拢。这样就能起到跌宕起伏的作用。一般描写景物的时候呢,要把情思融入到景物里去,要把思维放大。抒情的时候要收拢情思。这样才能体现诗的起伏。
刚才我们说了,第二联写景第三联抒情,那么有人提问了,如果第二联抒情,第三联写景可不可以
回答是可以的
同样,我们反过来看,如果第二联抒情,第三联写景呢,同样也是这样的效果,不过要用上形象思维方面的技巧。
也有人会问,我们在第二联和第三联同时写景或者同时抒情可以不可以,
回答是可以的。
这个就是我们接着要讨论的七律章法的第二种手法
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空间和时间下的景物组合在一起,
我们来看下两首例作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我们一个个的来看下这些七律
苏武庙 温廷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茫然 中间两联都是在承接这两个字,成功的利用时间的转移来表达的
他这个第一联是实写,说苏武十九年后,回到了中原。第二联时间回到了过去,第三联从过去在转换到现在。最后一联收尾。
同样我们也来看下 红楼梦里的咏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是香菱学诗的第三首,也是比较成功的一首
大家看,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面写到了,楼旁。一系列的组合画面
第一种方法 承要和缓,转要突起。
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描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同时三四句也可以抒情,五六句也可以写景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无论写景还是抒情,五六句在全诗里不能弱,否则这首七律就有问题。
第二种方式,利用蒙太奇的手法,
好了,我们来看下,利用时空的转移,我们看下苏武庙这首“从实过度到虚,然后从虚过到实,最后虚实结合来收尾。”这个要注意虚实的结合运用;利用空间的转移,我们要注意景物转换的条理,可以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反过来。但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不同空间的描写,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同时也可以这样,组成的画面不是一副图,甚至也不符合逻辑,但是确是允许的。这个我们留着讲情景相生的时候讨论。
第三种手法 层层第进
这类手法也是古人用的比较多的手法。就是说一层层递进,但是后一层要高过前一层这样的承转方式。
千万不能层层衰减
我们来看下一个例子
昔曾仗剑五陵游,岁岁飘零志未酬。
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
人情聚散风中絮,世事浮沉水上鸥。
白发清囊须纵酒,豪情犹待再从头。
中间两联都是承志未酬三个字。
从举步为艰,写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浮沉。要表达的意思是进一步深入了
第四种手法,一扬一抑
这个我们要说明下格律诗经常说起承转和,这个不是绝对的。这种手法就是,一扬一抑,来构成情感节奏的起伏。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第一联赞美的孔明,这个是扬。第二联贬低了,阿斗的投降。这个是抑。第五句承接了第一联,第六句承接了第二联。大家看下这首诗的手法很独特。
还有,不一定非得是一个赞美一个贬低才叫一扬一抑,还可以在情感上的一起一落来使用这样的承转方式。再举个例子,插两句话,诗词的承转不一定都要一景一情,情景配合,所以这里讲的还是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第二诗歌起承转合是大众化的说法,不是绝对的
看看下面这首诗:
七律《咏雪》
雪似人生易别离,人生似雪苦参差。
时随风袂舞千里,偶借梅梢栖一枝。
淡泊情怀倚天远,清高傲骨倩谁知?
都云自古春来晚,不道春归多路歧。雪从下到化的过程是比较短暂的用来形容人生的别离,是可以的;雪的片数不一,各有各的名称“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参差原意思是长短不一,这里隐喻人生的起伏。第二联承起句,表面上是写雪随风飘转千里,或者落在梅枝上。实际上形容人生的漂泊不定。虽有一枝可栖,但终归前途渺茫。这里参杂了人为了寻求某种理想或者抱负没能实现的感叹。第五句承第一联,第六句承第二联。这时候还没有和雪分开。人生的偶栖一枝也不是随便栖的,用梅的高古或者是清高来形容雪和人的某种高标的情操。第四联完全抛开了雪,实际上春不代表春天,是代表人理想实现或者抱负的实现。都说大器晚成,实际上人的理想的实现是重重困难的。这里既有失落也有慰藉。第五种章法,就是情景相生里前的一个手法,前文写景后文抒情,或者是前文抒情,后文写景。再看下,苏轼的那首名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的这首,其实手法上和填词的手法有点类似。
填词的手法中有的是上篇写景下片抒情。有的是上片先抒情,下片在写景。
而苏轼的这首,是前四句
主要是由看到雪上的鸿爪引起感慨,后四句有感慨回到了现实里的描写
那么会有人问,我刚说了第三联很重要,那这首的第三联是否也重要呢
一样重要的。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句承接了前面的感慨,把感慨结合到了现实里的景物
试想下,老僧和新塔的对比,损坏的墙壁上和以前曾题的诗,不就是把前四句的感慨引入了现实里的景物了么 第六种章法,这个章法来自形象思维里的,比如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还有他的代表作锦瑟李商隐的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用的抽象派的手法。他抒发的情感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没任何联系。提他的原因是,使大家不要以为好的诗一定要用很多典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