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5|回复: 0

[领读] 一青诗社7.29领读《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9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22:03 , Processed in 0.0872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