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回复: 0

[玲珑讲义] 玲珑阁二期二十三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2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换种方式来讲下五代的词

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故事,说李世民问袁天罡,唐代什么时候灭亡。袁天罡刚开始不想说,后来被缠的不耐烦了,就说了句“猪上树,唐代亡”

猪是说的朱温

唐代最后一个君主是唐哀宗

桃花问
可还记得那家门,门外桃花似雪痕。
后来呢,五代的南唐有的说是唐代最后的帝王

因为南唐传了三代

我们知道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南唐第一个君王是谁呢

他按照道理来说是李昪(原名徐知诰)

因为他的养父是徐温,后来认 了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为宗,认为是李唐的后人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也是隋朝公主所生的

所以李世民想他当太子,但是条件不允许。毕竟他有前隋的血统。

所以南唐不是唐代的正统哦

南唐二主,先主李璟和后主李煜,虽然执政能力一般,但是二人的词作,尤其是李煜的作品

确实是五代四大家之一

当然李煜的故事很多,例如他的偷情词和绝命词

五代李煜的《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李煜的偷情词

传说是和小周后幽会时候所写

后来小周后确实是嫁给了李煜

李煜投降宋朝后

由于宋太宗

一直对小周后存有想法

后来小周后为了李煜,一直忍辱负重

李煜知道后,写了首绝命词

李煜生在七月七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写了这词后,宋太宗,就给他下了牵机毒,一杯毒酒让李煜这一代词帝离世了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李煜的词上的水平不用说,

五代四代家,温庭筠,韦庄,李煜还有一个冯延巳

今天我们五代词就来讲下他

都是五代时期的

花间词没有李煜的原因是花间词成书的时候,李煜才四岁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偏安江左,经济比较繁荣,君主右文,吸引了不少中原文士,
加之所在的江南之地自中晚唐以来文学一直比较发达,因此形成了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南唐词的创作虽比西蜀兴起要晚,但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
陈世修在《阳春集序》中说:
“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宴集。
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歌之,
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南唐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
李煜父子的词,尤其以后主李煜为最。李煜呢,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不讲他了,我们来看下冯延巳。

冯延巳呢,上承花间,下开北宋初期词坛
冯延巳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词的造诣很高

冯延巳生平总体介绍
(903--960)五代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南唐中主李璟时,官至同平章事。冯延巳学问渊博,善辩说,工书法,能诗歌,尤喜为词。
1、他的词多写离情别恨,文词清丽而内容较单薄
2、以景见情,兼寓感兴,且语言清新,以白描见长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与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并为当时名句。
3、冯延巳的词对后代的影响大。五代词人中,冯词流传最多,宋陈世修《阳春集》辑录了120首,其中较为可靠者近百首。

 冯延巳词作与词风
冯延巳,是一个很著名的词人。
他的词,内容虽然跳不出宫体或儿女私情的范围,
但特别擅长抒情,其语言之清丽,意境之深婉,无不令人击节叹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不登其只字也。”
花间集成书的时候,冯延己才18岁,李煜才4岁。所以没有收录他们的作品,加上地域的问题。花间词多收录西蜀文人的作品

冯延巳的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因循出新
“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
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
“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和朦胧性性;
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

冯词的艺术特色:
(一)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
(二)善于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
(三)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法。
我们来看下冯延巳的词

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集评
马令《南唐书》载,当时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答道:“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中主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
“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

我们再来看下他的一首代表作品 蝶恋花
蝶恋花(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赏析
思想内容——————冯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哀愁,是一种独自担荷着的孤寂之感。
艺术特色————词中顿挫沉郁的笔法,
惝恍幽咽的情致,正是冯词特有的风格。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句就是典型的用大景写愁

我们接着来读下他的几首词

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谒金门
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
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晚树。
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枕檀无数。
一点凝红和薄雾,翠娥愁不语。

长命女
春日宴,
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
岁岁长相见。

冯词影响与评价
对花间词的发展
温词多用客观, 就象一只华美精绝而没有明显个性及生命的“画屏金鹧鸪”。
冯词比温词富于性情, 而且真挚感人
冯词对韦词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意境方面。
冯词堂庑阔大, 境界深远而发人联想,
韦词则显得较为浅近, 过分落实

刚才我们说了冯延巳的词,在情景上多用逆向配置
这里简单的讲下
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所谓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
以乐景来写哀愁,则愁会更感人。这个就是逆向配置。

冯延巳的词上承花间,下来北宋。 北宋两大词人欧阳修和晏殊就是继承了冯延巳的词风。晏殊继承了冯延巳的风骨,深得一个“典雅”二字,那么欧阳修则得一个“精深”二字。

北宋初期文坛领袖是谁?@大漠孤烟

是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是北宋初期文坛领袖,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对诗文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唯独词上没有。仍把词当做艳科,其作品继承了南唐风格,尤其继承了冯延巳的风骨。

欧阳修词名不如其诗名,文名。但是不代表其作品就不如诗文。欧阳修的词在继承冯延巳的特点外有三点
1、寓情于景,往往不说情,而景中自有情。
2、欧阳修的作品长与炼字、炼句,下笔高明。
3、在叙事抒情方面,用白话来白描的手法,尤其是写相思和离别。

欧阳修作品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此词是欧阳修比较有名的一首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酷爱三叠句子,仿照很多。大家课后可以找来读下。

晏殊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5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是古代所有文人的偶像,他两朝拜相,富贵一生。为官清廉,又能推荐才能。你说古代有哪个文人能和他相比

可惜,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晏殊就富了他这一代

他儿子晏几道,一生贫困

我们常说二晏词,就是指大晏,晏殊;小晏,晏几道

又点扯远了,我们回到晏殊身上来

晏殊词的特点:
继承花间,同时增加了内容。
1、用词典雅,继承了冯延巳的用大景写闲愁的手法。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
2、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
3、描写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4、晏殊的愁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作者: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鉴赏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作者: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鉴赏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会真记,大家知道是什么书么,讲的是什么故事?@大漠孤烟

西厢记的原本,

唐代元稹所写的笔记小说,以他和薛涛为原型人物所写的

元稹《会真记》载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元稹三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四十一岁的薛涛,于是他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拿下了薛涛

后来元稹入京为官,就抛弃了薛涛。因为薛涛当时是一个官姬

这个就是西厢记的原型,我们看到的西厢记是王实甫的西厢,世人多称王西厢,在他之前还有董解元的西厢记,世人称董西厢

西厢记的原名叫什么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后来词在宋代大兴了,又出了不少著名的人物

我们下面来讲三个

第一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张先的词还保留着词原先的味道。我们说是古朴

张先的词用词比较精巧,著名的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说明张先呢,虽然也是婉约派的词人,也沿袭了花间的余韵。
  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
  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张先的人物轶事很多,我们先来看下张先的词。
  三影呢,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想问下,大家知道他的词“四影”么?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在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在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张先的词呢,内容上仍是停留在“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
   北宋前朝的词,不论晏殊、欧阳修、张先或其他词人,不论反映的是士大夫或者市民的精神面貌,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仍旧局限于男女相思离别之情,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极少例外。

我们讲第二个人物,苏轼

直到苏轼的出现,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拜托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咏怀的作用,这样,就解放了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使它具有较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这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在苏词中,有要求建功立业的明确的爱国主题,有富于幻想的浪漫精神,有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就这些方面看,就它在词的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看,确是前无古人,说他『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成为豪放派的创始人,是不过分的,因为他给当时颓废的词坛注射了有发展前途的新血液。
  当然苏词的内容也不是无可非议之处。他那种宠辱皆忘的清冲淡远之怀,浮生如梦的醉月乘风之想,看来是胸襟旷达,情绪似乎很健康,其中却隐藏着虚无成分相当浓厚的消极思想。
  苏轼一生呢都醉心在老庄的思想上,所以苏轼的词呢,也流露出很多的消极思想。

苏轼一生呢都醉心在老庄的思想上,所以苏轼的词呢,也流露出很多的消极思想。
  苏轼不顾一切文人的责难与讪笑,毅然打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也是和词的革新完全相应的、有意义的创举。陆游《老学萻笔记》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这个音律问题,涉及词以形式还是以内容为主、以音乐还是以文章为主的问题。诋毁苏轼的人说他不懂音律,这是近乎诬蔑之辞。苏轼爱好音乐,他的词可以歌唱的并不少,他唱过自己作的《阳关曲》、《哨边》(『为米折腰』),其它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永遇乐》(『明月如霜』)等词也都是谐音协律的歌辞。他的某些词确有不协音律的地方,问题不是他不懂音律,而是不愿以内容迁就音律。
  这说明苏轼特别注重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乐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到损害,不让自由奔放的风格受到拘束。遵循这个创作原则是完全正确的。陆游说他『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可谓知言。

要说词到了苏轼这里,才算是和诗同时为一种文学体裁了。诗可以写的,词也可以写。他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大家苏轼一生写了多少首词么?苏轼一生写了三百多首词。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如 念奴娇 大江东去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些都是这类风格的作品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例如苏轼的蝶恋花 花退残红春杏小

我们今天了来学习苏轼的词,从三个方面来讲解下

第一,隐括词
  这个很多学院都在提倡使用隐括的手法来填词,其实是错误的。宋词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隐括体”。在词中属于“杂体”,尽管宋代的文人墨客颇喜写作,后来也是代有作者。但在词学批评中对于隐括词的评价普遍不高。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是苏轼的一首洞仙歌,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相传是隐括孟昶的玉楼春,这是孟昶唯一的存世之作,也是孟昶写给花蕊夫人的。

我们来看下孟昶的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当然这玉楼春也没考证出来到底是谁所写,也有说是后人隐括苏轼的词,伪说是孟昶所写。

  什么是隐括,就是把前人的作品,换种形式来表达出来。

隐括只是一种写作的手法

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偶尔为之也无妨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二兄与岸为礁新婚,我们兄弟几个去道贺

当时的嫂子呢也是喜欢诗词的,就说了老三呀,能不能给她们新婚写一首

我说没事,于是当场就写了一首

锦帐合欢鸳枕,洞房桂蕊香飘。夫郎低语美妻娇。“窗外人声悄悄”。
檀口樱唇轻启,朱鬟玉首频摇。“莫忙携手度春宵,先数彩金多少”。

西江月

这个就是从一个相声段子来的灵感,就是打趣这新婚夫妇的

可惜,诗词不能当饭吃,我二哥当年新婚没多久就分开了

原先觉的他们可以媲美网络上的那些因诗词而结缘的一对对。结果也是爱没几日,就拜拜了

词里的情节,最早是一个相声段子。说明隐括还是可以用的。使用隐括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再加工。再加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要进一步的艺术创造。隐括最忌讳的是像翻译一样,胡云翼先生对隐括的手法,是这样讲的,隐括并不值得提倡。宋词发展到末期,虽然音律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是内容上却空洞无物,很多词人喜欢隐括前人的作品,这样的话,宋词的发展就非常局限,所以才有了元曲的出现。
  隐括词不值得提倡,胡云翼指出,宋人的词发展到最后只工于韵律,内容上的空洞。使的词的道路越走越窄,从而促使了元曲的流行。

我们来看下苏轼词的第二个特点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有了序。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咏怀的作用,这样,就解放了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使它具有较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这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词,扩展了词的内容,词和诗一样,可以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使伤事、悼亡,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身世友情的书写,可以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两宋词风转变,苏轼是关键人物。
  虽然在北宋词坛呢,没有人延续继承苏轼的词风,但是到了南宋时期,辛弃疾的出现继承并延续了苏轼的词风,提出了以文入诗的新的见解。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的。
  我们来看下苏轼的几首作品《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十三个字就把燕子楼事说清楚了,这个就是用典的妙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苏轼词里的第三点 流水对的特色

  “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如果抛开对仗来看苏轼的词,其实很多作品就是一个大的流水对,当然苏轼的词里并没有体现出对仗。只是体现出了“流水”。

例如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从气势上看,上下片的关系,就是一个流水对的关系。

苏轼一生写过多少首浣溪沙呀@无风 @大漠孤烟

他写过43首,其中有八首是在徐州写的

我们来看首,不是在徐州写的

我们再来看一首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关键要从词里体会到 苏轼词的一个特点“流水对”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关键要体会出,苏轼词在上下片是如何承接,递进转折的,如何做到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
  这阙浣溪沙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关于苏轼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这几点。

苏轼提高了词的格调,扩从了写法。还有个柳永,他扩从了词的格式,使很多小令,经他的演变成了长调,并且把古风里的写作技法移植到了长调中来

下面我们来看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吹剑续录》记载,有人评价苏轼和柳永的时候说“柳永的词,适合于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东坡的词,则适合于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
  虽然柳永也是婉约风格的词人。但是柳永最大的贡献是创作出大量的长调词牌。柳永没有受花间词的影响,北宋文人词里有俚、雅之分,始于柳永。他完全不顾士大夫的轻视和排斥,适用极其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和传统的雅词分庭抗礼。加以作者写作技巧的纯熟,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于自然』(冯煦《送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享有任何词人都不会获致的『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响。

下面我们来看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吹剑续录》记载,有人评价苏轼和柳永的时候说“柳永的词,适合于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东坡的词,则适合于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
  虽然柳永也是婉约风格的词人。但是柳永最大的贡献是创作出大量的长调词牌。柳永没有受花间词的影响,北宋文人词里有俚、雅之分,始于柳永。他完全不顾士大夫的轻视和排斥,适用极其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和传统的雅词分庭抗礼。加以作者写作技巧的纯熟,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于自然』(冯煦《送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享有任何词人都不会获致的『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响。

今天我带着大家读了下五代和北宋的词,虽然还有一些名家没谈到的。

我们的练笔不能停,这次就来写首唐多令吧

以阳春三月为题,可以写春景,春游什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19:14 , Processed in 0.0650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