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2|回复: 0

[文心阁公告] 文心阁第二十八讲 理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二十八讲   理趣
今天是我们文心阁第二十八讲 理趣
我记得我在讲一首成功的诗词要具备的三个要素
大家还记得是哪三个要素不?
这三个要素就是,第一要做到易懂,流畅,自然。第二情感真实,第三要适当的体现生活中的情趣
当时讲了很多,讲了含蓄的风格,讲了幽默的风格。这些都是情趣,同时又讲了理趣,但是当时只是简单的讲解了下理趣。
第三点,要适当的体现生活中的情趣
其实这个情趣包含这情趣和理趣
过去呢,我们就情趣的话题讲了很多
如含蓄,幽默等等

今天我们来重点介绍下理趣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宋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一文说:“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包恢是宋代的文学评论家,同样以情韵取胜的诗歌,多是唐代的诗歌。
唐人讲古典诗歌发展到了巅峰,宋代的诗人呢,无法在情韵上超越唐代的诗人,于是宋代的诗人另辟蹊径。开始以理趣入诗,这也是唐宋诗的区别。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我们用两首诗来阐述下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
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

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这两首诗呢正好体现了唐宋诗的区别所在。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
主要是通过叙事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而且以议论和阐发哲理为主的。
又如
陆九渊的《仰首》: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和朱熹的手法一样。但这两人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却大相径庭:朱熹突出天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并认为要想“穷天理”就必须“窒人欲”,将天理与人的本体相对立,以此来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这首《观书有感》并非是游览方塘,而是借此谈他读书的感悟:小小方塘之所以能清净明澈,容纳天光云影,主要是它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头。

陆九渊则以“直承孟子”为学源,以本心为本体,以易简为功夫,以自由为境界,构建起心学体系。他认为现实中之所以有恶存在的原因在于本心被放失、被蒙蔽,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心蔽,恢复心的本然至善。一个人只要不失其赤子之心,依本心而行,行为无不善。这首《仰首》中所塑造的倚身天外、高度张扬的超人形象,并不同于李白等浪漫诗人的夸张想象,而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诠释和诗意化,当然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虚幻。

这里要说下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宋代的理学大家。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最为严重的时期就是宋代哈。宋代也是中国礼法最为严格的时代
理趣诗有多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诗歌的内容上分类,另一种以表现手法分类:
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写景咏物、生活中的人生领悟、题画、赠答以及直接用于哲学论辩包括佛偈、禅宗语录、机锋等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就从内容上逐一讲下理趣诗
第一:写景咏物中的理趣。
诗人在游历之中,登览之时,受到自然景物的触发,从而产生对自然、对万物、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如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诗中谈的是一只画眉鸟的感受,通过山林生活和金笼生活的比较,表达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的,锁之以金笼,过的自然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也不会有山林之中的风雨侵袭和鹰隼的猎杀,但唯一的优长是可以不受约束的“自在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百啭千声随意移”。
此诗与其说是谈画眉鸟的感受,一只鸟的生活选择,倒不如说是诗人据此对人生的感悟。写景咏物中的理趣阐释,往往是先描绘客观景物,或是回忆某种人生经历,然后再阐释其中的哲理或是某种人生领悟。
这首画眉鸟是这样的手法,同样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如此。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旁。据说在晋咸和年间,僧惠理登此山,发现他是印度中天竺国灵鹫山的小岭飞来此地。因此命名为飞来峰,亦叫灵鹫峰。
刚才我们读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做了对比,其实苏轼是古代最杰出的古典诗人之一,其诗的构思、气势、语言,无不有过人之处。其中蕴含的理趣还有不少。

《慈湖夹阻风》之二
宋 苏轼
此生归路转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慈湖夹阻风》之五 
宋 苏轼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
宋 苏轼
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么,理趣诗其实就是表述的是生活里 的一些道理,他们有个共通点:这些道理必须是人所共知的,言辞要浅显易懂,并且还要写出韵味来
这要结合我们学过的一首成功的诗词要具备的三个要素来看,来理解
第二:生活抒怀中的理趣。
它同前一种的差别在于并非具体于某一次登览或游历,而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或是起居之中,或是散步之时,或是某次品茗或弈棋之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扑捉到了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而产生的感悟。

王安石的《午枕》: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此诗写的是春日梦醒时分的感受,时间约在罢相闲居钟山之时。此中自然有现实的感受,神宗此时已去世,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新法尽废,回想起来,当年的豪情壮志,日以继夜的兴利除弊,不过像一场春梦。自己现在一人困居山间,连一个倾诉的对象也没有,眼看兴废更迭,只不过徒增惆怅而已。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但这首诗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政治家的失意慨叹,它的涵盖面和内在意蕴要深广得多,它对新旧事物的更迭、世事的沧桑变化,富贵荣华的兴废起落都有探讨,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含蕴着深深的理趣。其中的“旧蹊埋没开新径”就是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取代的,即使一时的曲折反复,也改变不了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规律。
他与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扬州初逢,乐天席上见赠》),“芳林新叶催陈叶”(《乐天见示伤微之》)皆是表达同一人生哲理。只不过眼下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这种历史颠倒的“兴废”才使诗人“愁”绪万端。
第三、诗论、书论、画论中的理趣
中国的诗论、画论除了一些应酬之作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很少就诗论诗,就画论画,而多在其中抒发人生感慨或是阐释生活哲理。这样的诗评画论,除了给中国诗歌史、绘画史留下一笔珍贵的遗产外,本身就是一种很妙的美学享受,这种享受,往往与其中的理趣关系极大。

如赵翼的这首有名的《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论诗,还不如说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新陈代谢,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在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在肯定创新。他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迷信权威,千万不要沉溺于往古,人类历史就是在否定、创新中前进的,这也就是刘禹锡诗中所说的:“劝君莫奏前朝曲,请听新翻杨柳枝”。其深沉的理性意义,自然不限于诗歌创作,更不限于李杜的诗歌。

在论诗诗中,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堪称冠冕。其所以广布人口,也不仅是只具慧眼,品评精到,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其理性的光辉,如:
论诗绝句之六
金 元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一首问世间情为何物。让大家都知道了他。
但是估计看到他诗的人不多吧
论诗绝句之七
金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论诗绝句之二十二
金 元好问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论诗绝句之二十九
金 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下面我们来讲下题图诗:
还有一种理趣大家也比较熟悉,那就是题图诗,题图诗呢,有两种形式:
第一:题在画上空白处的,使诗.书.画三者合一。
这个时候呢,要求诗要体现出画的意境。但是诗呢要展开想象,上节课我们讲的诗的想象里有一首黄庭坚的诗,大家还记得么,诗这个时候不能起到翻译画的作用,而是要展开想象。
苏轼认为诗画同理,它们的最高境界皆是自然和创新,那种一味追求逼真,只强调就事论事,必定不是好诗和佳画,那种主张也像孩子一般幼稚。

第二:和图的关系不是很大,只是抒发了看到图之后的想法。
我们说的题图是指题国画这样的图,而不是随意一张照片,一个表情图片。

最后我们来讲下佛偈、禅机、语录等哲学或学术论争中的理趣

奉旨填词柳三 21:05:01
最后我们来讲下佛偈、禅机、语录等哲学或学术论争中的理趣

奉旨填词柳三 21:05:54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所谓“把口挂在壁上”,实际上禅宗的祖师们最能运用语言,把握机要,往往只用一句简单的话语,使听者豁然大悟,明心见性。这类“机锋转语”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了语录。语录多是散体,但也有少量诗体,如《景德传灯录》中记载的禅宗北宗神秀与六祖慧能的一段禅对就是诗体:
神秀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有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
但是我们不是修行中人,不能时时去思考佛教的理论去写诗,我们该如何写出这样的禅诗呢?其实很简单的:

大家要知道所谓的佛理禅机,其实也是一种表达生活里的道理的一种方式

如果这人没文化,没读过书,更不会读什么诗词了

他去看西湖,无外乎是一汪水而已

如何做到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下


第一种,含而不露,让读者从题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去咀嚼领悟。如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其实西湖到底美不美,都说美。那它美在哪里

说白了就是美在文字的流传。让我们先在脑海里脑补下这美景

如果这人没文化,没读过书,更不会读什么诗词了

他去看西湖,无外乎是一汪水而已


第二种,直接点破。这与前一种恰恰相反,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含蕴的哲理,直接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
比较出名的就是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词里谈到的对愁的态度就充满人生哲理,那就是整天说愁的时候愁并不深重或者根本就无愁。到了无言说愁或根本不愿提及愁之时,才是愁十分深重之时。诗人的本意也许包含自己的孤危身份和无人倾诉的孤独和愁苦,但客观上却道出人生或处事的真谛。
第三种,欲吐未吐,介于两者之间。在一首诗词中,有的地方直接点明其内涵,有的地方又含蓄隐晦,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体察。
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秋前我们不留作业了。月底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们留个考题。我们十一期间要放假。大家好好的休息一下。写作业,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十一期间的作业情况安排下一阶段的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5:46 , Processed in 0.0570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