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6|回复: 0

[文心阁公告] 文心阁第十五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 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十五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上篇
我们从今天开始讲解律诗的写作。虽然说有个别来文心阁比较晚的学员,绝句仍没学好。但是我觉得可以触类旁通的。学律诗并不影响绝句的。
有人说了唐诗的精华在于绝句,绝句易学难工。也有人说唐诗的精粹在于律诗,律诗气象万千。律诗好写但也很难写好。其实不然,律绝写好都不容易。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大家知道我们常听说的四声八病,是始于什么时期么?
四声八病,始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
所以说,这四声八病的学说是律诗之前的,也就是说这个不作为学律诗必须遵守的哈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典诗词写作有三个要点:
1.首先要确定下来这诗或词的主题情感,因为古典诗歌的情感主题是唯一的;
2.合理的布局,绝句和律诗的章法结构不同,同样和词的章法结构也不一样;
3.写好关键句。诗词中的关键句。
我们来简单的讲下,绝句要写好结句,律诗呢,要写好中间的对仗句,至少有一联写的比较有韵味;简单的说,我们在学习律诗写作,第一步要做到这三点,第一确定主题情感,第二,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第三,中间的对仗联,最少要写好一联。

写律诗的三要素:第一确定主题情感,第二,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第三,中间的对仗联,最少要写好一联。
这个大家要牢记哦
写诗呢,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离不开起承转合。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那么今天我们就先介绍一种律诗的章法结构。
我们把律诗的第一联,叫起联,起可平实;第二联,叫承联,承联,写景,并且写景的同时将情思适当放飞些;第三联,叫转联,转句抒情,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换,是将放飞的情思进行收拢;承要做到舒缓,转要突起;第四联,叫结联。结句的写法,和绝句的结句一样。景语结句,要注意要结的深远,情语结句,要言浅情深韵味深藏。
其实好多人觉的律诗难写,原因在于律诗的中间两联不知道该如何把握。那么我们初学律诗写作,首先就要从中间两联如何写来学习。先知道中间两联如何写,那么律诗的写作就明白了一半。
律诗中间两联的写法:
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三四句描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这个时候一般要注意,承联要和缓些,转联要突起。承联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利用景物将情感放大,转联呢,要在突起的时候,将放大了的情感进行收拢。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诗的起伏。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代人的例子,我一个朋友的作品:
七律 岁末感怀
作者:小破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小破是我兄弟,他的律绝不错,一直以来, 我觉的胜我好多。所以就拿他这诗作为例子

大家看下第二联,就是在写景,“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是两处描写,不同的场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我这里呢是一盏昏黄,她哪里呢是三千风月。这个对比呢,可以体现出我和她之间的区别,两处场景把情思放大了。一般描写景物的时候呢,要把情思融入到景物里去,要把思维放大。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是描写“我”和“她”两处的场景,我这里凄凄惨惨,她哪里确是灯红酒绿,三千风月呀
抒情的时候要收拢情思。这样才能体现诗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也是如此。如果这诗写得一眼望到头,那么这诗词也写的失败了。首先要做到的是诗的起伏,然后呢提升诗词的神韵,意蕴。
所以第五六句也就是第三联(颈联)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这诗最精彩的还是尾联“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这里写出了一个场景:我对你的相思,是逐日惊。但是当我见到你的时候,第一句话,却是一句无关的话。
相信有过恋爱经历的都有这经验
    小破是我们叫他的昵称,他网名是浅斟低唱,河南人。现居株洲。前几年婚变后,突然发病,直到次日才被送到医院。虽然现在人还活着,但是估计以后都不会再写诗了

我们再来看他的这首《岁末感怀》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转联抒情的第二种表现手法-触景生情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呢,承联写景,转联抒情的第二种表现手法---触景生情。第二联,承接第一联,两联都是在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第三联转入抒情,这个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就是触景生情——由景物触动情丝,这个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无我之境。
第二就是缘情写景——这个时候景物描写,其实就是用景物来彰显作者的情感,如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那么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是带有喜悦的感情色彩,如果作者的心情是沉痛的,那么即使是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所带的感情色彩也是沉痛的。而这个呢,就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讲的有我之境。
  这个是我们在讲情景相生的时候讲过的内容哦。

我们回到杜甫的这首律诗上来。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通过景物的描写呢,触动了心里的情感。

眼前的景物触发了心里的情思,产生了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里要问大家一个基础问题,文章对老病是否合适呢?
文章在古代指的是文章和诗词,章是指的章句。
老病呢,老指的生老,病指的是疾病。
所以文章和老病是并列词组
佛家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和爱别离,恨长久,怨憎会
我们学生时代都知道妻子在现在就是指老婆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是指老婆和孩子的意思

这里估计大家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诗词的词组
尤其是对仗里最长用的词组
我今天就来重新讲下词组
没讲词组之前,要先来讲下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对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也叫做队仗。
简单的说,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这里要先说下,对仗和对偶。一般人都这样理解,认为对仗就是对偶。其实有不一样的地方。唐律诗成熟之前,都叫对偶,
律诗成熟之后,就叫对仗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不仅仅用在律诗里,还多用于古文中
例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又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都是对仗句再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个也叫对仗,昔我句,对今我句,杨柳依依 对 雨雪霏霏。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家都说这样的叫对偶句,包括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个也是对偶句。其实对仗就是对偶,两者没有区别,只不过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叫法而已。隋唐之前,不管是诗还是赋文,一般都叫对偶
隋唐之后的散文中,运用这样的手法,大家也习惯叫对偶。对仗,这个起自隋唐时期,唐之前,没有这个名词
对仗应用在很多文体里面,不仅仅是诗词,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是运用到岳阳楼记里。

那么有人要问了,如何区分对仗,或者是对仗的基础构成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很简单,对仗就是由一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句子组成。

例如:绿和青都是颜色,树和山都是名词,绿树和青山都是偏正词组,

结构一致是说,上句的词组结构和下句的词组结构要一致。所以,我们要了解对仗,学习对仗,那么首先要了解词性和词组结构。
我们诗词里经常遇到的有四种,那么我们就学这四种,这四种分别是“并列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和“偏正词组”。
我们来分别给大家介绍
并列词组: 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词性的实词组成一个词组的并且这它们不分主次,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这样的词组叫并列词组。
给大家举些例子,天地,山河,云雾,星月。
动宾词组:就是,动词和名词或代词组合的词组,(也就是谓语和宾语组成的词组)动宾词组是动作和动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比如;写字,画画,读书,回乡,踏青,这个词组的特点是动词或者代词+名词构成
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是由名词或代词和动词组成的词组,(就是主语和谓语组成的词组)名(代)+动(形)主谓词组是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简言之,谓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比如,莺歌,虎啸,心动,云开,雾散,主谓词组是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语是不可以动的而谓语是可以替换的;比如,虎啸改为“虎跃”,莺歌可以改为“莺啼”等。这里的“谓语”是可以选择用词的
偏正词组:
偏正词组,是主次分明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在中心词前面加形容词或别的词性的字组成的词组;比如;红花,绿叶,薰风,白纸,钢笔等等
偏正词组前面的修饰词可以去掉或更换。例如,绿叶可以将绿换成红,红叶。中心词没换,中心词是叶。
在以上四种结构的词组之外,还有个叫联合结构的词组。联合词组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结构词组组成的词组叫联合词组。比如;莺歌燕舞,继往开来,长江大河,虎啸龙吟,兔走乌飞,金戈铁马等等,这些都是联合词组。
虎啸龙吟其实就是两组虎啸和龙吟;两组主谓结构的词组组成的。
长江大河,其实就是两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长江和大河。

四种词组结构
1、主谓词组:名(代)+动(形)
2、动宾词组:动+名(代)
3、并列词组 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
4.偏正词组,是主次分明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在中心词前面加形容词或别的词性的字组成的词组;

但是在古典诗歌里有一种叫词性活用的现象。这个我们再以后的课中会讲到的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到了对仗其实就是由词组结构一样的句子组成
词性的问题,这个不难,我们常用的就只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没啥特殊的了,这个我们都可以明白的哈。
我们回到课上来
承联,一般情况下承接起联,这里是补充起联描写的不足。转联触景生情产生了抒情、感叹。感叹也是一种抒情。
 我们来看下一个例子:
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我们来看下这例子。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我们来分析下这首律诗:
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局部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全景,鼓鸣旗展。体现出军队的威壮。然后由景转到了抒情,这个抒情是一种豪情的抒发。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赞扬毛伯温,藐视敌军。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结尾呢是一个普通的描写,但是透漏出未战先胜的气概。

孙子兵法上云:未求战先求胜!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情景问题处理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移步换景
旅怀
唐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移步换景有两种表现手法
第一种:景物的描写是跨越了时空或者是空间的
这些景物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刻,但是这些景物的描写呢,是跟着作者的思想变动为主线的。如: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看到了眼前之景,想到了过去,这个是跨越时空的描写。
第三联,产生了感叹,这个感叹也是抒情,我们在讲解绝句的时候说过,感叹,议论还有叙事,在关键位置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抒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个是说眼前之景已经不是过去的景物了,并且走的时候年轻,回来的时候人已经逐渐老去。苏轼被困了19年才回到了故土。
第二种:跨越了空间的移步换景
我们来看下,香菱咏月诗第三首
【清】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承转联都是在写景,这个我们以后会介绍。我们先来看移步换景:
由地上写到了天上,由身边写到千里之外。这个是跟着作者思维的变换而写的。最常用的移步换景,就是随着眼前之景的转换而转换。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但是要注意这样描写要写出画面的完整性。这个是我们插播的内容,大家先了解下,我们以后会开专门的课来详细讲解。

我们回到刚才的那首诗上来。
旅怀
唐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前两联的景物描写,是由眼前实景,转换到了梦里的虚景。第三联则在第二联的基础上转入抒情,抒发思乡之情。通过以上例子呢,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如何写景,同时还要知道,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做到情景分离。承转句的关系之一,承要缓,转要突起。

今天不多讲,咱们就只讲这一种方式。留个练笔:写一首七律或者五律,要求以初春为题。不限韵。下周我们来讲评。看下大家对律诗有哪些基础上的不足,我好做下调整,有利于大家提高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5 12:52 , Processed in 0.0639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