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9|回复: 0

[文心阁公告] 文心阁第十讲 古典诗歌的拟题和修辞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6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十讲 古典诗歌的拟题和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的题目呢,说起来大家都很模糊。有的诗歌就没有题目,就是截取诗开头两字为题的,有的呢,就直接用了无题。有的不仅仅有题目,还有一段序作为诗的补充

我们来看首诗,用这首诗来讲下古典诗歌的拟题

望月有感  唐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是题目,“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这个是序叫题序
诗里的五处就在题目的题序里了
一首诗的完整的题目是包括题序的
我们中学时候,学过一篇桃花源记,大家是否还记的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
一直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些都是桃源记的内容。其实,这些是桃花源诗的题序。我记得开头两句是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因为诗我们上学的时候没学过,我记得开头两句是“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是一首五言诗。
因为陶渊明时期没有格律诗,所以是一首古风。
有题目有序,这才是完整的一个题目。
但是不是所有的古典诗歌都是这样的

为有
唐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诗,题目是截取了诗开头的两个字,李商隐还有很多的无题诗,是诗真没题目么?其实并不是这样,之所以用无题作为题目,其实就是一些反应男女爱情的题材,统一用无题为题目了,还有一些题目是无题的呢,其实就是由于流传问题,原有的题目失散了,所以用无题为题目了

有的干脆就截取开头一句,或者两字为题。这个是说明题目早就失散了
那我们写诗拟题到底该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古典诗歌的拟题。
拟题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题目?《辞海》的回答是:题为额,目为眼,由此可见题目对一篇文章的重要程度。
我们先看几个我们熟悉的题目:《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江村即事》《咏怀古迹》《芙蓉楼送辛渐》《军城早秋》《春夜喜雨》《旅夜书怀》《登鹳雀楼》《月下独酌》《过故人庄》。通过对回忆,田园,怀古,离别,季节,咏物,感怀,登临等等各个方面的拟题,我们可以看出,诗有诗眼,题有题眼,象《题李凝幽居》,在这里“幽”字就是题眼,是大家阅读整首诗的关键所在,作者的诗句也是围绕这个“幽”字展开。
而大家有时候喜欢用一个字来命题,例如《思》《雨》《秋》等等,虽说是题目,但更象是题眼。有了题眼,然后在题眼的基础上,参看刚才提供的那些题目,尽量再增加一些修饰语。以《思》为例,您在思谁,什么身份,什么时候思的,什么情况下思的,什么地点,什么季节思的等等,这样一来这个题目就会显得比较丰满。
但不是说要把上面罗列的都写上,可以选择一二就好,而且一定用文言来写,比如你到黄山旅游,如果写黄山景色,那就是《黄山即景》、《黄山即吟》、《登黄山》等;如果是怀悼古人,那就是《黄山怀古》;如果是抒发情感,那就是《黄山抒怀》;如果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就是《与诸友登临黄山》;如果是回忆当初的情形,那就是《忆仲夏登临黄山》。
这些是我们借鉴古人的拟题,还可以通过化句的方式。象《思公子》就是化句《楚辞•九歌•山鬼》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忧”。唐诗宋词里面可以用来化的句子很多,但是要化得贴切,化得吻合自己的作品,不能跑偏。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化句化题不是造词,不要让谁都看不明白;
二是化句本身就是一种化典,这个典最好别和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典重合。
例如您很喜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然后您就化出来一个《白头吟》,众所周知,《白头吟》是另一典故,所以您的这首《白头吟》所写的内容就要慎之又慎了。
白头吟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诗,相传司马相如在做官后,发现卓文君逐渐老去,于是有了纳妾的念头。于是卓文君就写了这首白头吟,给司马相如。所以,白头吟不可以随便用的。
咏物诗,唐诗里用单字命名的也有。但是现代文中还有说明文和散文这些文体,如果单纯用物体名称来命名,这很容易给人误解,所以象《梅》《竹》《雪》此类名字还是慎用为好。也有的朋友写咏物诗的时候是一咏到底,《咏梅》《咏雪》《咏菊》等等。那么大家看一下《红楼梦》中的这组《菊花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同样是写菊花命题菊花,可以有这样多的角度、这样多的写法,这不单是在拟题上,也是在写作上对思路的拓展。另外,诗文和题目需要不具有复制性,它独特、独有、独一无二,哪怕再写也是另外一首不是它。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能是在写作中慢慢体会,寻找那种属于每首诗自己的独特感。我们知道了这些,下面我们来说下拟题的七个禁忌:
一忌:文不对题这个问题俗称“跑题”,考试写跑题作文是要得零分的,所以是个很要命的毛病。曾读过一首名为《问夏》的诗,看了半天最后确定题目和诗文一点关系没有,既没一个问词,也没一个疑问语气,还没一个问号,是一篇写夏景思良人的作品,怎么瞧也没瞧出该作者究竟想问什么、问了什么。当时很想建议那位作者去读读《红楼梦》中黛玉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跫病可相思?”这才是“问”,问得璞玉浑金,问得一气呵成,问得文符其题。否则的话,就如同把王婆的脑袋安放在武松脖子上,实在令人搞不请楚是什么东西。
二忌:不知所云
这是一类比较狠辣的作者,他们专事造词,造完之后令人不知何物。读过一篇《闲秋》,当时看着这个题目觉得很晕,知道有闲居、闲庭、闲心,真就没听过闲秋,看罢诗文,是篇描写秋日闲适心情的诗作,那么叫做《秋日偶得》、《秋日闲居》都是可以的,总要比造词强上许多。有些朋友存在一个误区,仿佛认为题目字数越少越好,一两个字才好,这是不对的,言简意赅的前提是能够让人读懂,是让读者理解题意基础上的精炼,所以,《秋日闲居》要好过《闲秋》,《农庄春日》要好过《春庄》。不知所云的题目不但不利于读者理解诗意,甚至可能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忌:文题失调
这是一种题目所拟大小与诗文不相协调的问题,或是题大文小,或是题小文大。先说题大文小。比如写首《咏梅》,结果写的就是桌上瓶里插的那枝梅,那就不如叫《题瓶中梅》。再比如写雨,《临安春雨初霁》、《春夜喜雨》,哪个都比直接命名为《雨》强得多。转述一句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抓不住一把的时候,你就抓一绺,能把这一绺写好了,就是一篇佳作。”所以请喜欢写象《咏春》之类大题目的朋友们注意了,有些朋友是不具备这种笔力功底的,那么就不如去写一城之春、一时之春、一景之春、一隅之春,别做那种夸下海口然后一粒一粒咬芝麻的事。至于题小文大,则与上述情况相反,题目拟得过小,无法涵盖诗文内容,题目是《过刘庄》,结果张庄、李庄、王庄都在诗里冒出来了,那就不如是《过农庄》的好。
四忌:用现代汉语    写首古诗然后用一个现代文的题目,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例如,明明是一首感伤岁月的流逝的作品,偏偏起了一个比较现在感十足的题目,<风之伤>、《致即将逝去的青春》。这样的题目配上一首古典诗歌,大家觉的搞笑不?还有的作品题目是《温馨时刻》《幸福时光》的古典诗词作品,更为搞笑。
五忌:以整句诗句为题
看完这句话可能大家会问,怎么没有以诗句为题的情况呢?的确,是有这种情况,诸如诗经、乐府里就有以首句为题目的,比如《公无渡河》、《冉冉孤生竹》等,而且词里也有这种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年代久远,题目遗失,后人便以首句为题。另一方面,在创作乐府或诗经的时候可能真的就以首句为题了,这点咱们现在无从考证。虽然诗经的创作规则现今难以得知,但填词的要求却是一清二楚,词牌、题目、词句要一应俱全,严谨对待。至于律诗和绝句,《全唐诗》里是找不到找到哪位古人用首句或者以其中某一句为题的作品的。这正如同我们穿衣戴帽,每件衣服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那么诗文里的整句也不适合拿出来做律诗绝句的题目。
六忌:没题目
这点诗和词不同,诗必须有题目。词可以不用写上题目。题目,题为额、目为眼,是整篇诗作的立意及精华之所在,是读者理解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引导读者阅读诗词的无形之手,是构成诗文的必要组成部分,您的无题目诗就相当于那断头人了。这里要多说一句,词可以不写题目的,但词自苏轼开始才有了题序的。苏轼提出了以诗入词的创作观点,丰富了词的内容,和创作手法。

七忌:千篇一律
这里引用袁枚先生的一段话:“若是今日所咏”之题目,“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现在是春季,如果您愿意打开电脑搜索一下的话,诸如《春怨》、《春情》、《春愁》、《咏春》、《早春》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不管内容如何题目是一模一样。所以在写诗和拟题的时候,寻找出篇与篇之间的差别,在题目上区分开来,例如把《春日》改成《彭城春日》;如果写了十首诗都叫《咏春》,那就改成组诗,总题目叫《咏春十首》,每首诗依次再有各自的题目,如《西湖春月》、《泉城春景》等。
拟题的两个注意点
一、是对于一些通用型的题目,要慎用或者是要少用。例如感怀,伤昔。
二、题目是诗的点睛。所以题目有的字,诗中未必非的出现,可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
感怀呢,这样的题目,我以前也喜欢用。但是不能所有的题目都用这个哈。

有人说了我们写咏物,例如咏松,诗里不能出现松字,这个是错误的。如果是比赛有要求不许犯题字的时候,才可以这样

有人说了我们写咏物,例如咏松,诗里不能出现松字,这个是错误的。如果是比赛有要求不许犯题字的时候,才可以这样

下面我们来讲下古典诗歌的十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律诗里的一个韵律上的禁忌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蕴含蓄、语言凝练,故诗人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创造意境,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有夸张,对比等,此外还有比体、衬托,反衬和陪衬,反说,用典用事、还有层第,复迭错综、精警和回荡等等。
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1.夸张: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
这个就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因为人的头发不可能有三千丈的。
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
莺啼千里,那得有什么样的耳力才能听到呀,这个也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放大了事物,那么缩小算不算夸张呢?
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仅能扩大事物,也可以缩小事物。
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下面我们要讲下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里的运用,
第一、诗人在描写时使用的夸张有两种
A、照形象描写,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我们分别来讲解下:
A,照形象描写,例如白发三千丈,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些都是照形象进行描写的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四十围”粗的树直径相当于七尺,而树高却达到了“二千尺”,如此一来,这棵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这么细的树,怎么可能有两千尺这么高。
其实,杜甫这里用的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是用“四十围”、“二千尺”这两个泛指的数字来形容古柏的又粗又高。
第二、夸张用在抒情上,也有两种常见的手法。
A、明写,例如试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是说,宫漏接通了大海,永远也滴不完。
B、不明写,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夸张
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里的“春风不度玉门关”。

2.设问,我们来看下第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设问。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了深化。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腾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设问除了自问自答外,还有反问。反问: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看是没有回答,其实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对于表达强烈感情十分合适。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类似的句子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宴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设问,是古人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在写诗填词里,使用设问结尾,容易回味无穷;问句开头也是,很容易引人入胜。
杜甫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诗的开头;
李商隐诗: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结尾,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留意下这种修辞手法。
我给大家看下,我的作品,使用设问的这种修辞格的例子:
七绝美人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

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临江仙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值得一说的是,这首临江仙,我几年请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写成一幅书法作品。用来奖励进步最大的学员。
3.双关:就是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借助这种手法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能为诗词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此外还有,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4.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对于借代来说,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桃花始盛开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陈毅的《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指部队。
还有一种是当时诗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也即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
5.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深化主题情感。
在敦煌词里有一首菩萨蛮的内容和这个差不多“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6.反复:重章叠唱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诗经里用的比较多些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格律诗中不多。

7.比喻:诗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写景状物形象生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强化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从而渲染出特定的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
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
第三种是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是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

落红万点愁如海,本体是愁,喻体是海
这个简单,都可以理解
第一种我们能直接看出来是比喻的,我们叫明喻,第二种有时候不能直接看出来,我们叫暗喻
明喻和暗喻都可以理解
下面我们讲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博喻和曲喻
第三种:博喻。“博喻”,它有以下三种发现手法(一)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使这样事物突显出来(二)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三)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多用在古代散文里,诗词里很少见

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
例如青玉案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
以上是我们讲的明喻、暗喻、博喻。

第四种比喻的方式叫曲喻。曲喻比一般的比喻要转一个弯,李商隐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又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
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

曲喻好比是在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那么我们还要讲下喻之二柄。意思是说同样的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

8.互文和互体。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绿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说风的句里也含有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说雨的句里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气。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互体是说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刚才的两句互文就叫互体。

9.列锦。又叫集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个是比较著名的例子。大家知道这诗的作者么?
这个是宋代邵康杰的蒙学诗。邵康杰就是邵雍,著名的梅花易数就是他创立的。
诗中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使诗词的凝炼美、含蓄美、简远美(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得到更好的体现、彰显。
例如,陆游的诗“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诗“鸡声矛店月,人迹板桥霜”。

中间不用谓词,只是使用名词的罗列。还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毛主席的《如梦令&#8226;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这个也是运用的这个手法。

10.倒装   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这个多是由于格律的原因例如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重霄九,倒装九重霄
还有就是为了营造出诗词的意境而刻意为之簌簌衣巾落枣花”,其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一般是在临近的两句倒装。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又如我的一首新韵的词中,相恋古苏州,缘识燕子楼。应该是想认识,再相恋。这里就使用的倒装句。
倒叙与顺叙相对,就是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把结果前置原因后置。倒叙,在长篇叙事诗里极为常见。例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就运用了倒叙,开头一句“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倒叙有时候还因为突出主题而使用的手法这个要根据诗词中表达的主题形象来使用。
今天的修辞手法介绍,就讲到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十种修辞手法,我们最常使用的是夸张,比喻,互文,设问等。 重复排比,这些都使用的频率不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3:02 , Processed in 0.0601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