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1|回复: 0

[文心阁公告] 文心阁第三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4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三讲

今晚是我们文心阁的第三讲

从上讲的作业中,发现了大家一个普遍的情况。不知道如何来把握诗里的情感

其实情感不是说每首诗一定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这个呢,当年在周星驰拍唐伯虎点秋香的时候就发现了。我记得当年成龙先生就评价大陆的巩俐和周星驰之间的演技,其实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当时大陆影坛的明星呢,都是为了强调表现出某种思想而表演的。

但是当时的港台明星,不提倡这个。他们提倡演谁像谁,要完全的沉浸在角色中

我们写诗词来说,不要刻意的去表达什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情感问题呢

其实说白了就两点。第一是写你个人的情感,第二是描写一个现场的场景。前者你表达到位就可以,后者呢你描写到位就可以

归根到底,还是写手的表现力的问题。

我随意举首诗来说明

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乾.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这首是宋代的绝句,具体是谁写的,我也没记住。鸣骹是指射箭的声音

这是一个射箭的场面,只要把这个场景描写到位了,就是情感的体现。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乾.这两句是写 天静无风时节,塞外草原上一队骑兵突然听到一声响箭直上云天,顿时警觉,人人勒紧僵绳,仰头观看。通过对一个瞬间场面的描摹,表现出边塞之美。

前两句写的是笼统的场景,后两句写的事详细的场景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至于这箭是否射中已经不关紧要了


关键是这详细的场景,已经表达到位了


所以写景要写好了,其实是写诗的关键,写诗的基本功。


诗中只截取了这一个场景,就够了。

这要求大家要多在写景中下功夫,我们还没有讲到情景的问题,但是我们先考虑到了,再具体的学习一下情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描写个人情感的时候,要注意这情感是否具有普遍性。不然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的。

这个呢我们先讲到这。以后还会详细的讲解。

上节课,我们讲了一诗三读,然后今天我们接着这来讲解下化用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说古人的作品中某句是化自前人作品中的某句

例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自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就是化用。

我们先看下什么是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这里要说下,“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

A。我们来看下化用几种常见的使用例子

1.原句借用

有的一字不改,有的稍改一二字。如:毛泽东在1929年10月所写的《采桑子重阳》里,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句。是从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转化而来的。到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直接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主席是化用唐代李贺的句子


辛弃疾《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上片讲他们在耒阳道中相遇时的情景,耒阳属衡州,正在湘水之旁,故借用梁柳浑《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作结,意境、字面都很吻合;

下片讲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成句煞尾,十分贴切。

以上例子很多,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本是五代翁宏诗中的句子,但是晏几道用在了临江仙中;还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本是湘灵鼓瑟中的句子,分别被宋代两大词人所借用。一个是秦观的临江仙,腾宗谅的临江仙。


2.改字借用

既能保存原句精神,又能适应词句格律,较一字不改地袭用方便得多。

例如:周邦彦《瑞龙吟》:“前度刘郎重到”,改字借用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句;

张元干《贺新郎》:“十年一梦扬州路”,改字借用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句;

辛弃疾《水调歌头》(醉吟)

“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改字借用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等等。


3.套用

与借用稍有不同。它是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结果与原句差异明显,乍看起来似乎是词人的创作。

“观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显然是套用唐韩翊《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句。辛弃疾《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清光更多”,套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


讲到这里,要给大家说一个道理,所谓化用,多是化用前人的句子,或者是自己化用自己过去的句子。永远不会是北宋人化用南宋人的句子。哪怕这人是同一个人。


我曾在一个群里遇到了个好玩的事,他们说李清照北宋的一首词是化用南宋时期一首词里的某一句。我当时就楞了,我说穿越是从李清照开始的呀,结果被人痛批了一顿。

这个是玩笑话,也说明了好多人对化用不理解。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这个化用怎么听起来像抄袭呢?这里要讲下,抄袭和化用的本质区别

化用前人的句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化用前人的句子,形成我们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是为我们诗中主题情感抒发而服务。而表达出来的主题情感和前人诗中的情感绝对不相同

这诗绝对不会是因为这句而出名的,而是因为这首作品出名了,让人想起了这句是化自哪句而已。

抄袭呢,只是盗版古人的诗或者是诗句,甚至和古人诗中抒发的主题情感一致,那么这样写出来的事是赝品。是不值得提倡的写作方法。

但是这现象多出现在新手初学古典诗歌的时候,

我们小时候学习书法,多是从描红开始。描红描的再像也不会成为书法家的

描红过后,就是临帖。写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临帖呢,要学会如何来临帖,同时还要知道如何出帖

临帖就好像是我们阅读古典诗歌,通过一诗三读,我们知道了该如何去化用。但是不懂的如何能写一篇有完整意境的作品,就等于是无法出帖。总是存在于临帖状态。

临的再像,也不会成为书法家的。现在好多的书法老师,他们教小孩子写书法,其实就是临帖。他们自己都不懂的如何出帖,所以无法教出优秀的书法写手的。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谢庄的月赋里的一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古人这样化用别人句子是比较多的现象。我们刚才讲的化用,只是化用前人的句子,还有就是化用或者说是借鉴古人的句法。比如,红楼梦里的秋窗风雨词,就是化用或者是借鉴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我记的宋代有个诗派叫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个写作方法“脱胎换骨,点石成金”这个也就是化用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做到“脱胎换骨,点石成金”呢?第一融会前人意境,用自己的言语重新组织起来,既有所本,又出新意

苏轼《水龙吟》词就都能脱出原句而有自己的创造;特别是第三句,比唐人诗对后世影响更大。

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依前被莺呼起",即唐人诗(金昌绪《春怨》)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唐人诗云:

"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类似的写法如:张元干《贺新郎》"遗恨琵琶旧语"化白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句。

有时一句之中接连化用前人诗词两、三句;如史达祖《绮罗香》"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上半句化用李重元《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取那种寂静的黄昏之境,下半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取那种久别重逢亲呢难舍的深情,融合得十分自然。

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化用前人句子,要和自己创作作品其他句子形成一个整体,不显突兀。第二就是套用。借用前人的句法,甚至包括表现手法。

例如,金圣叹在点评唐才子诗中说李白《登凤凰台歌》,全诗套用崔颢的《黄鹤楼》,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套用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写的《丽人行续》,套用唐诗《丽人行》。

还有一种套用,不是套用字面,而是套用句法和意境,前后两句一比较便知后者从前者套来。

刘基《谒金门》"风袅袅,吹绿一庭秋草",套自南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种套用,一般要用同一词调和相近主题,否则很难贴切。


秦观《八六子》"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套用杜牧句"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又如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天静沙》里这样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个是把景物罗列出来,这样的手法,古人多用。这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集锦。马致远的手法是借鉴唐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绝句十六种章法结构5-12


5、抒情+写景

上节课我们讲了,绝句上部分写景,下部分抒情。颠倒过来也是可以的。区别是,上写景,下抒情,要从第三句开始转入到抒情。那么上部分抒情,下部分写景。要从第三句开始承接情感,把竟敢(情感)寄托于景物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用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抒发的情感。


我们来看下例诗

黄鹤楼闻笛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们徐州市诗坛名宿年过八旬的黄新铭老师,年轻的时候和王力老师书信往来时,曾有一收绝句。《离京南下途中口占》:“布衣蔬食走天涯,处处行吟处处家。北国风沙南国雨,雪花写罢又桃花。

我记的讲赋比兴里的比的时候,引用过金庸先生的作品,金大侠不精通诗词格律,但是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以陈家洛的口吻也用这种章法写过一种诗。携书弹剑走天涯,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这种章法,前人使用频率比较高。一二句抒情,三四句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抒发的情感。这样写的诗,韵味比较足。


6、抒情+抒情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这个全篇都在抒情。使用频率不高,大家了解下就可以。

7、抒情+叙事

《怨歌行》:

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先抒情后叙事,这个要求通过叙事要温婉含蓄的情感升华。不能简单的叙事。


8、抒情+议论

《赴广西别甥彭雪路》

明 解缙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我们再来看首例子

《寄吴郎》

明 王儒卿

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绝句的前两句在抒情,后两句在写景的时候要注意,景物是用来渲染抒发的情感的。后两句在叙事或者是议论,这个时候一般是在升华情感。

我们接着讲其他章法
9、叙事+写景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的上部分不管是在抒情还是在叙事,甚至是在议论,下部分在写景的时候,这种手法,很值得大家玩味。写景多是在承接上部分,用景物来把情感抒发到位,或者是把提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明白。这样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予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10、叙事+抒情
这种布局方法,多是以事引起的情感抒发。事和情不能分离。否则这诗写的不成功。
这个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样,前两句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只要后两句是抒情,那么这个写的景和叙事,一定不能和抒发的情感分离开来。因为写景或者叙事是在为抒情而铺垫。我们来看下例诗:
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
明 刘铉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其实这种手法最出名还是李白的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看首例子“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我们来说下,不管是因景生情,还是因事生情,这个抒情要注意多使用我们讲过的化虚为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诗词写作技法赋比兴之比这个方法此外,我们以后还要讲移情和移觉的方法。

11、叙事+叙事
绝句上部分在写景或者抒情再或者叙事,那么绝句的下部分也就是三四句在叙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个是在间接抒情。

这种方法比较出名的例诗
题鹤林寺壁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们再来看下
初发白河
明 归有光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12、叙事+议论
这个是因某事产生了议论或者是感叹。
莺梭
宋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我们在上节课说过,一般来说这个绝句的三四句在议论,表达的是一种理趣或者是意趣。拿这首诗来说,说的是莺穿梭于树枝之间,就好像在织梭,然后接着表达阳春三月繁花似锦,这个要多少工夫才能织成。


13、议论+写景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个写景,就是在用景物的描写来渲染主题情感

14、议论+抒情
七绝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这个议论就是先抒发一些感叹,然后再抒发情感


15、议论+叙事
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叙事来证明论点
白居易《后宫词》: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前两句是议论,说明皇帝只是一人,怎能把他的宠爱施及宫廷中数千宫女呢?其后两句举出三千宫女虽然是红粉佳人,但一年到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而时时哭泣的事实,来证明他的论点,这就言之有据了。

16、议论+议论
《金缕衣》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个不解释了,这个诗大家都熟悉。


总的说来,绝句的十六种章法,最常见的其实并不多。诗还是以写景叙事抒情,这三种方式最为常见。而用在绝句的三四两句,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其实是一种间接的抒情。


这样理解的话,绝句的章法其实就很少了。

这节课内容看似很多,其实不多,课后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9:21 , Processed in 0.0688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