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0|回复: 0

[文心阁公告] 华夏一青文心阁基础补习班第一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7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基础补习班第一讲讲义(主讲:奉旨填词柳三)



我们学习的是古典诗歌写作,这个古典诗歌是说的我国的古典诗歌,难道国外就没有古典诗歌么?
很多人都对古典诗歌私下里做过了解。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这个就是古典诗歌的定义,还有的定义是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国外也有古典诗歌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将国外的古典诗歌和我国的古典诗歌做一个比较,通过这个比较,让大家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国外的古典诗歌:
如罗马凯撒的名句 “我来了,我见了,我胜了”
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
同样是胜利的英雄,比卡撒早一百年的,我们徐州人,沛县汉高祖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写过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风歌》。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大风歌给我们的感觉是一股气息的涌动,卡撒的诗呢,是警句,经过了战争洗礼后的心情抒发。
有人会说古典诗歌会和宗教有联系的,
我们再来看下,旧约诗篇起首的几句: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福相。”这样的诗歌像什么呢?像格言。印度诗,黎俱韦驮中很有名的三八音诗,“太阳神光辉至可怡,神光辉我等静滤之,愿举扬吾人之心思。”这样的诗歌像咒语
我们再来看下中国的古典诗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农耕文化下,人们最理想的自给自足、和平安静、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个是南北朝时庾信的《枯树赋》。译为白话文大概为: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相惜;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时光匆匆而逝,树木尚且敌不过春秋的更替,人又怎能逃得过岁月的沧桑呢?

刚才我们说了旧约诗篇起首几句,哪样的诗是格言。同样我们来看下我国道家一个著名人物的庄子在南华经里的诗句。“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
如果说旧约里的诗句是格言,那么南华经里的诗句则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我们再来看下普希金的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了,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同样我国诗歌也有很多优美的作品。随着诗歌的发展,国外诗歌也有很多精彩的作品。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较,主要是想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我国古典诗歌和国外古典诗歌的区别:我引用一段文字来阐述下两者的区别: Lytton Stsrachay就在《人世间》杂志上发表这样的一段文字:希腊的诗都是些警句,虽然有感情,感觉,而写出皆曾经理智之洗礼。
中国诗是与警句相反的,中国诗在于引起印象,此印象又非和盘拖出,而只作一开端,引起读者情思。Lytton Stsrachay 这个就是里顿·斯特拉奇,上世纪英国传纪文学作家。
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歌先有的意境神韵,后才有的警句;国外古典诗歌呢,先有的是警句,然后才有的意境。
从这可以看出中国的古典诗歌,首先要有意境,然后才是警句。并不是句子写的符合格律要求,就是诗歌哦。
我们可以再延伸下,以后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写作,理应注重的是诗歌的意境和神韵。而不是流于表面,那么我们要学习古典诗歌的 写作应该从哪入手?这些只算是一个开场白,让大家了解下我国的古典诗歌的特质,我们要学习古典诗歌的 写作应该从哪入手?建议从三个方面:
1、了解古典诗歌的基础如,什么是平仄对仗押韵等;
2、增加阅读量,学会赏析;
3、尝试写作。

我们可以试想下,古代从小就开始记忆很多信息,例如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开始背诵,前人的名篇名句都记忆了不少而我们现代人,这方面不如古人。很多时候喜欢去问“度娘”。
其实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顺口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所以要求大家,要想学好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要多读多背诵前人的诗歌。
因为古典诗歌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求大家要有一定的积累。
十几年前,我路过沈阳和上世纪中国象棋国手崔岩老师,一起喝酒。他当时临近退休之龄。他都可以背诵出好多名篇,让我诧异。想想我们这年纪的人,又能记住多少呢
刚才我们说了,建议从三个方面:
1、了解古典诗歌的基础如,什么是平仄对仗押韵等;
2、增加阅读量,学会赏析;
3、尝试写作。
那么古典诗歌的基础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平仄押韵和对仗
我们首先要来看下什么是平仄?
大家知道谁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么?
佛教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东汉永平七年,东汉明帝,夜梦一奇人。身高丈许,能飞檐走壁。于是翌日问诸位大臣,大臣中有个叫傅毅的说“西方有神,曰佛。”于是明帝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
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这里翻译佛教,相传第一部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
白马寺现在河南洛阳。被佛教信徒说是祖庭哈。
    蔡愔、秦景这些才是中国取经第一人。也就是说佛教是汉代传入中国的,我们经常说的缘分一词,汉代之前是没有的。由于要翻译这些带来的佛经,使当时的人语音发生了变化,开始分辨清浊音了,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人学古典诗歌要知道的汉五声。
【汉五声就是我们知道的平上去入】
平呢又分阴平和阳平。平,就是汉五声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去入。
这里要说下,上这个字,在这里不读第四声,读第一声,我们说的上声呢,应该读为 “商声”。
有人说了,我们活在当下,又不是汉代,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别平仄呢?我们用普通话的发音来类比下。
普通话:平   第一声 第二声   
古代五声:  平 阴平 阳平
普通话:仄   第三声 第四声      
古代五声: 仄  上去入
那么,这样大家可以看出来,其实【阴平类似于现在的第一声】,【阳平类似于现代的第二声】。【上声】呢,【好比是现在的第三声的字】,好比是懂,永,讲。【去声,好比是现在的第四声的字】,如送,动,善 。
那么入声呢,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区域的发音里,已经没有了入声字的读音。古代的入声字,随着语音的变化,分别跑到了平上去这三音里去了。例如,玉,月,这些字都是入声字,现在普通话里都读去声,也就是第四声,还有不字也是如。又例如,一,十,七八菊叔伯,这些字,古代都是入声发音,现在普通话里都是平声。那么这些入声字,跑到了三四声里,还是仄声。
只有一些入声字跑到了第一二声里,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些字,就可以区分字的平仄了,
平仄就是:
平:普通话发音的第一二声。
仄:普通话发音的第三四声,加上一些现在发音为平声的入声字。
这里可能有人问了,这些普通话发音是平声,古代发音是入声的字多不?其实不多,大概一百三十多个字,写诗填词需记忆的不超过五十个字,写诗填词使用的呢,不会超过三十个常用字。
三十个需要大家记忆的字,我觉的这个不难。并且还有记忆的窍门。
我一向不主张大家死记硬背的。所以要求大家没节课必须听,多看例诗,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

如果大家有皖南,苏南,浙江,福建,台湾一带的人,学诗就方便多了,因为他们当地的方言里本身还有入声字的发音。如果像我们江苏北方,山东地区的人呢,没别的办法,只能去记。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了,不是中华新韵么,我们刚才说了, 普通话的发音,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四声是仄声。以这个来写诗可以不?可以。好多九零后的大学生写诗都是使用这个的。我在十年前和一些高校的学生一起交流诗词就发现了,他们在使用新韵。并且使用后写出的作品还比较优秀。
但是我这里不主张大家一开始学,就用新韵。
因为,第一我们可以使用新韵,但是古人不会新韵,古人写诗使用的还是平水韵居多
第二新韵的版本太多了,现在又推出了通韵。所以不提倡用这个也是对的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二个就是韵和押韵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字音的韵母的主要成分(就是主要的元音或者主要的元音带收音)相同就是同韵字。
在规定的地方使用同韵部的字叫做压韵,这个字的地方叫做韵脚。压韵又可以写作押韵。
例如 ,《问刘十九》 这首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炉和无字,就是韵脚所在】
古典诗歌押韵,多押尾韵
一般多是押韵二四句,也有第一句押韵的。所以押韵情况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
问大家一个问题,刘十九是谁?大家知道么?
刘十九是刘禹铜,是当时的一个富商。刘禹锡又叫刘二十八。他们是族内的排行,按照现在的说法,他们是堂兄弟,刘十九比刘二十八要年长些
押韵的韵书是我们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
我想说的是两点
第一原版的平水韵,这早就没了。我们看到的是清康熙年间的佩文诗韵。
由于它是整理出和平水韵比较接近的韵书,又是文人多用最多的。所以也叫平水韵
第二韵书里,有上平和下平
上平和下平的意思是说平声字教多,分为上卷和下卷。没有其他意思
[图片]

每个韵部选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名称,例如上平一东,意思是说平声上卷里的第一个平声韵部东韵的意思

【第三个知识点--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对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也叫做队仗。
简单的说,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例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又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都是对仗句
再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个也叫对仗,昔我句,对今我句,杨柳依依 对 雨雪霏霏。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家都说这样的叫对偶句,包括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个也是对偶句。其实对仗就是对偶,两者没有区别,只不过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叫法而已。隋唐之前,不管是诗还是赋文,一般都叫对偶
隋唐之后的散文中,运用这样的手法,大家也习惯叫对偶。对仗,这个起自隋唐时期,唐之前,没有这个名词

对仗应用在很多文体里面,不仅仅是诗词,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是运用到岳阳楼记里。那么有人要问了,如何区分对仗,或者是对仗的基础构成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很简单,对仗就是由一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句子组成。
例如:绿和青都是颜色,树和山都是名词,绿树和青山都是偏正词组,
结构一致是说,上句的词组结构和下句的词组结构要一致。所以,我们要了解对仗,学习对仗,那么首先要了解词性和词组结构。

我们诗词里经常遇到的有四种,那么我们就学这四种,这四种分别是“并列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和“偏正词组”。
我们来分别给大家介绍

【并列词组】 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词性的实词组成一个词组的并且这它们不分主次,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这样的词组叫并列词组。
给大家举些例子,天地,山河,云雾,星月。又如,亭台,湖泊。
【动宾词组:】就是,动词和名词或代词组合的词组,(也就是谓语和宾语组成的词组)动宾词组是动作和动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比如;写字,画画,读书,回乡,踏青,这个词组的特点是动词或者代词+名词构成。
在诗词里多是动词+名词组成

【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是由名词或代词和动词组成的词组,(就是主语和谓语组成的词组)名(代)+动(形)主谓词组是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简言之,谓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在诗词多是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形式出现。如,莺歌,虎啸,心动,云开,雾散,主谓词组是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语是不可以动的而谓语是可以替换的;比如,虎啸改为“虎跃”,莺歌可以改为“莺啼”等。这里的“谓语”是可以选择用词的。
这里大家要注意了,例如花开是什么词组,花开是主谓词组;那么开花呢,则是动宾词组。这个大家要记清哦

【偏正词组:】
偏正词组,是主次分明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在中心词前面加形容词或别的词性的字组成的词组;比如;红花,绿叶,薰风,白纸,钢笔等等

偏正词组前面的修饰词可以去掉或更换。例如,绿叶可以将绿换成红,红叶。中心词没换,中心词是叶。

在以上四种结构的词组之外,还有个叫联合结构的词组。联合词组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结构词组组成的词组叫联合词组。比如;莺歌燕舞,继往开来,长江大河,虎啸龙吟,兔走乌飞,金戈铁马等等,这些都是联合词组。

我们来总结下这常用的四种词组结构

四种词组结构
1、主谓词组:名(代)+动(形)
2、动宾词组:动+名(代)
3、并列词组 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
4.偏正词组:行容词+名词。是主次分明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在中心词前面加形容词或别的词性的字组成的词组;

我们了解了词组,那么我们就来看下对仗和对联还有对课的区别
对课, 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组练习,也是旧时私塾教育下的一种学前功课。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
对课是旧时私塾常见的乃至必开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课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求字面相对,我们熟悉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一类的书籍,都是对课方面的训练。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必须要了解和背诵的书籍之一。

我记的小时候看一个电视剧很出名,叫宰相刘罗锅,里面乾隆皇帝出了一个对子,出句是“一行征雁往南飞”当时一个学子对的是“两只烧鹅朝北走。”大家还记的这个好笑的镜头不?

虽然这个是个笑话,却是真事。但不是发生在乾隆年间。对这个对句的人叫赵雄,出这个出句的是一个私塾先生,据说姓李,按照私塾教育来说,这个叫赵雄的小孩子没对错,
一行征雁往南飞
两只烧鹅朝北走
一行对两只,征雁对烧鹅,往南飞,对朝北走

因为孩子嘛,比较是年幼。在私塾对课里,不算错。但是在乾隆殿试的时候,那就不是对课了,是对对子,也叫对联。

奉旨填词柳三 21:04:46
对课只是启蒙性 的教育,主要培养孩子们的语感,积累词汇。所以常背诵一些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类的书籍。

对联就不同了,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词呢,古代被称为诗余,对联呢被称为 文末。文之末节,所以历来文人都把对联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和诗词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是对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种文学体裁了。
既然讲到这,就简单的介绍下对联。先给大家看一个关于对联的歌诀: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这歌诀,正好说明了对联的四个特点。对联有四个特点,这个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一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上下联句的结构一致。
【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
这个和对课,不同。我们来分析下,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个算不算是对联? 其实这个不算是对联的,只能算是对课。上下联,没有任何的关联,只是字面相对,如果出句春天之景,对句是冬天的景象,这样的一组联句算不算对联呢,也不算,只能算是对课。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

【三是文字精练 ,意象完整。】这个和对课也不同。意象完整,对联呢,上下联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对课则不是,只需要文字相对,节奏明快就可以

【四是节奏鲜明。】
这个要讲解下。上下联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相反的,上联出句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 是句中一三五字可以不论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两句必须是相反的.

这些只是对联的初步了解,也是最初教对联的一些相关内容,但是现在不这样讲了,从07年之后呢,中华楹联学会颁布了联律通则,现在学习对联首先要学习这个通则,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第一讲,讲的多了些,其实需要大家掌握的不是很多

总结下必须掌握的:平仄,
平:普通话发音的第一二声。
仄:普通话发音的第三四声,加上一些现在发音为平声的入声字。

第二必须掌握的是词组结构
四种词组结构
1、主谓词组:名(代)+动(形)
2、动宾词组:动+名(代)
3、并列词组 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
4.偏正词组:行容词+名词。是主次分明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在中心词前面加形容词或别的词性的字组成的词组;

第三要知道韵和韵脚,押韵的韵部。

这个留个作业:

七律 感怀
昔曾仗剑五陵游,岁岁飘零志未酬。
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
人情聚散风中絮,世事浮沉水上鸥。
白发清囊须纵酒,豪情犹待再从头。



给这诗标出平仄来,指出韵脚和押韵的韵部。第三四五六句,写出词组结构名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0:32 , Processed in 0.0593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