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6|回复: 0

华夏一青一期升级词班第二十讲讲义(一),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补这周四的课
我们班的课,从诗到词,从小令到中调,已经到长调。如果我估计没错的话,150字以内的双片词牌,大家可以掌握的住了
通过大家的练笔,可以看到。一百20字以内的词牌,绝对可以纯熟掌握。
但是这个长调我们没有讲完,包括三片词,还有四片词,我们都还没有涉猎
最近几节课,我们要进行一个复习。今天呢,我们回顾下一个内容。
一首成功的诗词 首先具备的三个要素。
这个最早的时候呢,我们在绝句班升级到律诗班的时候讲过。
今天我们再来讲下这个内容。
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我们班那时候人员变换了一批,转群了一批,加上当时更换讲师次数也多了些。
所以造成我们班在填词课的讲义不全。
我们从今天开始对以往的讲义重点,进行一个回顾。其实一首成功的诗词,首先具备三个要素,哪三个要素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下:
首先好的诗词,要做到易懂,流畅,自然。大家试想下,如果一首诗,艰涩难明的话,会不是会是一首好诗呢?
我们仔细思考下,我们从小背诵的故人的名篇,有多少是很难理解的呢。流传千古的作品中,有多少是需要看一大堆注释,才能看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呢?
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的诗,是艰涩难以理解的作品么。易懂,首先要做到,不使用冷僻的典故,僻字也尽量少用。我有个朋友呀,喜欢使用冷僻的字,一首诗中,准有一个或者两个字,让你不认识,并且这个字相当的冷僻,常引以为豪。其实这样是错误的,冷僻的典故,更要不得了。典故的使用是使作品增彩。而不是让读者费解。
冷僻的典故好比是美女脸上的美人痣,那绝对影响美观的哦。流畅呢,是说诗词保留着音乐的特性---那就是它的节奏。这个也是我们常提到的语感问题。如果一首诗词,字面意思不错,但是读起来很不顺,那也是错误的写作方法。自然,只指我们写诗填词,不刻意的去表达什么,要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
在写作中,不刻意的追求字面的华美,不刻意的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表达,诗词中句与句的衔接很自然,不出现脱节,重复,跳跃过快这样的现象。承接和转折以及结尾不刻意的去做。也就是说不能出现斧凿的痕迹。
还有就是,很多新人写诗词呢,喜欢临摹前人的作品,这个时候呢,一看就是模仿秀,这样是不对的。但是还有一种现象呢,就是写诗填词走不出前人的影子。
我们拿填词来说吧,我们要写一个词牌,肯定要去看词谱。那么看词谱当然会看例词。然后落笔,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走不出例词的影子。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那么这个是一首成功的诗词的第一要素--易懂,流畅,自然。那么第二要素是什么呢,是情感真实。要写出真实的情感。曾有人问我,说我写诗的时候那绝对是用的我的真情去写的,但是写出来的效果不好。我这里说的情感真实,不是说你写诗填词时候的个人情感问题,而是说表达出来的情感要真实。
这里要求大家,要牢记着一点:永远不要写一些虚无缥缈的情感。歌功颂德的也不要去碰。所以我经常会和大家说这样一点---写前要确定下来你要写的主题情感是什么。
例如,二期有次作业是定风波词牌练笔,题目是夏夜,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我们写夏夜的什么,其实可写的范围很多,夏天夜里的思念,怀念。一些趣事,等等。
例如我们要写夏夜里怀念,可以通过描写一些事,产生了对过去的怀念之情,或者我们写夏夜的静美。那么我们通过景物的描写,构造出一幅静美的画面。这里要注意,不要呆板的描写景物。我记的以前举过这样的例子:“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 ”这是前人的句子,大家看下这一联,“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大家认为这一联写的如何?
两句大意是:江水像白色的绢带,鱼儿跳跃像抛起的玉尺,柳条像缕缕丝线,黄鸯穿来穿去像金梭在忙着织丝。写作忌讳滥用词藻,故意做作。
这两句诗中虽也用了不少比喻,如练江、丝柳、玉尺,金梭等等,但没有说明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况且把鱼跃比作抛玉尺,这样的描写有没有问题呢?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只是在词汇上下功夫,用练、玉、丝、金进行涂饰,而不注意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显得雕凿而不自然,成为写景状物写得不好的著名例句。这是写景状物失败的例子。因为作者呢,没有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写这景物的时候呢,并没有明确的情感在里面,那么这个时候写出来的句子,就是死句。句子没有生命力,那么全诗会好么?所以这就是典型的以文造情。情感虚无。
那么这是写景状物。我们再来看一个写诗的例子,说写诗如果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诗会好么?
当年太白游览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题诗,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难道李白真的才力逊于崔颢么?未必呀。因为一个写手,首先要不写以文造情的诗,要做到情感真实。
   当年和王安石同期的状元,郭功甫。此人是北宋时期的名家。少年时期,就被人称为李白转世。当时他与王安石等人游览凤凰台,读到李白的诗,当时郭功甫即兴就写了一首律诗,大家对其是赞不绝口。虽然王安石当时暗自摇头,认为这种写诗的方法不对。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吹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我们曾说过,一首律诗关键是中间两联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吹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我们来看这两联是说什么,然后结合起结联,我们来看下他到底写的是什么。 其实中间两联只是在写历史的变迁,起联写登台所见,没看到凤凰游,只看到了长江奔腾入海,然后想到了,在历史长河里湮灭的朝代。
然后回到现在写看到的景物,但是景物也只是体现出新沙换故洲。说白两联的具体情感很朦胧,再看结句,“结绮临春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那么这个愁是什么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9:59 , Processed in 0.0578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