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院长 柳三 我们上堂课讲了诗中的情景虚实中的虚实。
我们说了,我们写诗要用诗的语言,那么我们知道诗家语的特征,那么如何体现出诗家语呢?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从情景虚实里体现的。我们上节课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诗词里的实,什么是虚?虚实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一首诗来复习下上节课的讲义。
我讲虚实的时候,喜欢用李商隐无题诗来做例子: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诗是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那么我们来分析下,哪些句子是实,哪些句子是虚。大家都可以来分析。大家都不说话哈,那我来说。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是实写“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这两句前一句是虚写,后一句是实写。需要解释一下,墨未浓是啥意思。古人书写文字都用毛笔,先将墨倒入砚台中,以松香磨匀。墨未浓是因为作者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未磨浓。
第三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其实就是虚实结合的体现。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这么一个写作经验“好的诗词贵在虚实结合”
那么我们下面要介绍两点虚实在写作上的运用
(一)化虚为实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其实就是诗词写作技法中的比的方法。也叫以实写虚。
要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这个就叫做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
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刘禹锡有首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
我们下面来讲下,化实为虚。
我们刚说了,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表达出来,这个叫化虚为实。那么化实为虚是什么呢?
化实为虚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把情思藏在景物的描写里。看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这个意思。
例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化实为虚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 利用谓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写诗填词要炼字,这个大家都常听说到。那么炼字炼哪些字?一般是炼动词和形容词。例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连接名词之间的动词或者形容词,通过炼这样的词,来体现诗的内涵。
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种化实为虚的方式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
这样的例子不多。在有的话,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化实为虚的方式就是结合景物,运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和梦之间用轻似,思雨和愁之间用细如。一个轻一个细,体现出了全词的内涵.
我们说了,体现出诗家语主要是从情景虚实,我们讲完了虚实,下面来看下诗中的情景问题。
古人说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诗中情景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有三种方式。
一是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抒情。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句写景下句抒情.
二是上文抒情,下文用景语铺垫.这个在诗词中最常见到。我们讲的绝句的章法中。前两句在叙事或者抒情的时候,后两句在写景。就是这个方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就是情景相生。这个通俗的说就是情景互藏。刚才我们讲的化实为虚就是典型的情景相生.
提到情景问题,很多人会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说的什么呢?
有我之境呢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加到描写的景物里面。作者高兴时候,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是高兴的。如果相同的景物,作者悲哀的时候,那么描写出来的景物也就是悲哀了的。比如“霜叶红与二月花”这一句,霜叶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描写的景物中去了。
同样的景物,可以写悲也可以写喜,那么景物表达的情绪,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情绪上。
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触景生情。看到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这个就是无我之境。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自暇”,诗人眼观寒波淡淡,白鸟悠悠,不禁由此悠闲物态联想到正在归途之人的急迫心情,闲暇与焦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为之心动。这个就是触景生情。
还有一个名词,大家都比较常见。缘情写景。这个就是有我之境。
因为缘情写景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 这个使用的比较多,具体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比如秦观的词,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二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比如把枫叶说成“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适于抒情了。
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这三种方式,我们先了解下。以后遇到这样的例子的时候,我们在具体的讲解下。情景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会在以后开专门的课来详细的讲解。今天只是简单的了解下。
其实情景虚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首诗中有虚实,也有情景。这个很正常。
写诗填词永远离不开情景虚实。所以要求我们在构思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利用情景虚实,来提升诗的境界。我们下节课讲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下篇)然后总体的回顾下我们绝句班的讲义。
留个作业:练笔 五绝。不限制韵和题目。但是要在诗词中体现出虚实。
对了,我们以后有疑问,可以在当日讲义帖子后面跟帖子提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