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诗论词话]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四十八  【"西风吹渭水,落日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也。然而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出自唐代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而周邦彦"渭水西风,长安乱叶"句出自《齐天乐·秋思》,白朴的 "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出自《梧桐雨》杂剧第二折《普天乐》。对于探究意境而言,只看只字片语或许有些失真,把握全诗会来得更准确。  先来看看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这首诗说的是贾岛对友人的怀想。"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即言友人去福建,久已未见。"蟾蜍"指月亮,"亏复圆"非实指一个月的时间,而是指数月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突出了一种对好友的感怀之情。渭水本是旧时送别好友之地,本就不由得感伤怀念。此时秋风瑟瑟,吹动水波,满城的落叶飞扬,铺满街道路旁,更映衬出一种怅然的感触。"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相会畅谈至晚,犹忆当时窗外雷雨交加的情景。"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桡是船桨,是说朋友未归,只能遥望天边海云,或望能得到朋友的消息。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句所选取的景象极具代表性,给人深刻印象,对全诗的主旨是一个非常好的烘托,无怪乎后世诗人多有借用。  再看看两首借用之作《齐天乐·秋思》和《梧桐雨》第二折《普天乐》。  齐天乐·秋思周邦彦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周邦彦的这首词亦有怀故人之意,但词中更深的是一种对时光流转而不觉岁暮的人生感慨。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台城原是东晋和南朝的宫殿所在地,故址在江宁,这里是指江宁。江宁的故宫荒芜凋零,而颇有《诗经·王风·黍离》之感,更加托出萧索之意。本已人在异乡,不胜感叹,更逢秋晚,萧瑟之景更是触动离愁。"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暮雨中寒意袭来,促织声似催人纺纱,诗人不时听到深阁中裁剪之声。此句写暮雨之寒、促织之声,具体写"殊乡秋晚"之景,将上句中的秋意推进一层。诗人深感寒意却听到他人裁减之声,而异乡谁又为我裁衣呢?此处将客居的寂寞凄苦更进一层。美成词落笔多有深意,不直叹客子无衣,而写促织声、裁剪声,其意正在于此。"云窗静掩",明写云窗难掩上句中寒意和秋声,实则悲秋之意无处不在,难以隔绝。句意连绵,并以"云窗"将视线拉回屋内,拓开下句。"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花簟即夏天的竹席,罗裀是秋冬所用夹褥。撤去凉席,重新将夹褥拂去尘埃垫上。诗人心细如发,极为细微平常的举动都引起诗人的感叹。这句其实有感慨世态炎凉之意,人情的亲近疏远,似乎也如这花簟罗裀一般。此句和上句都是从"生寒"而来,身感寒热,心知冷暖。"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此句典出《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读书。""尚有"二字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席褥置换之时还留下綀囊,预示不忘旧情;其二有"幸好还有"綀囊和书卷之意,还能在清冷的秋夜中读书,则似乎成诗人莫大的慰籍。夜色中的微光,仿佛是支撑诗人的希望,这是"綀囊"、"露萤"之所指。也只有这读书的微光才能支撑得起这如夜的哀愁吧。此句有颇有坚忍之意。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下阙起头,荡开一笔。荆州停留日久,与友人友情深厚,现在想来应在遥遥相望,别情尤深。此句与"疏乡"正应,异乡之叹,最主要只在孤寂,有亲情友情则无谓异乡。"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此句是全诗高潮。诗人心绪难宁,追忆当年临长安渭水,对秋风乱叶,抒怀畅意的倥偬岁月。长安实指汴京。当年清秋之景,现在回想起来,又别是一番滋味。"凭高眺远。"回结上句,西风渭水实为登高远望之怀想。这是遥望汴京回忆当年,抑或是望这不尽的悲秋呢?兼而有之。"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篘,滤酒之意。玉液新篘,即美酒新酿。人生不畅意,唯有寄情于杯中之物了。末句"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诚为佳句,已然大醉却难逃愁思笼罩,斜阳余晖渐敛,想要挽回却是无可奈何。明写斜阳已暮,实为慨叹岁月逝去无法淹留。"斜照敛"与首句"绿芜凋尽"暗相呼应,而更有感叹一种人生无奈岁月蹉跎的不尽之愁言于意外,周氏顿郁内敛之风可见一斑。
这里"渭水西风,长安乱叶"是回忆之境,也是一种混杂着感念与失落情愫的境界,比之"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感受又是不同。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二折节录)  [普天乐]恨无穷,愁无限。争奈仓卒之际,避不得蓦岭登山。銮驾迁,成都盼。更那堪浐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普天乐》一调是李隆基决定弃长安西进之时所唱。仓然回望,故园的西风渭河,在落日下更加只显得倍加萧索悲凉。此境反映了李隆基当时离去之时惜别痛切的感受,与前两首别有不同。  从上面的对照我们也可以看出,唐诗的境界与宋词很有些不一样,即便感伤,也大多或淡然,或磊落,不像后者那样深刻幽微。而元曲则多了一分圆融通透的世俗味,这也是戏曲的表达需要所致。因为表达上的差异,类似的化用其实大多不会与原诗之境相同,但有可能会有近似之处。化用前人诗句,一定要得当。意境相同或者类似就难免会有抄袭的嫌疑。所以化用之境一定要有自己的境界,或另出新意,或青出于蓝,照搬不仅难以达到"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的目的,而且落入俗套,因而被人指摘。这就是老王所说"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的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四十九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优美或壮阔的境界一样都能给人美感,这两种境界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只有个人的好恶会对两种境界的评判产生影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都是杜甫的诗。前者出自《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后者出自《后出塞·五首之二》。  水槛遣心·二首之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后出塞·五首之二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清新可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苍远悲壮确是对比鲜明。"细雨"句目光所及,十步之内即有境界。微风细雨中,鱼儿出水,燕子斜掠,三言两语构建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更于其中洋溢着一种喜悦闲适的心境。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则有一种望不到边的悲戚壮美。落日本已苍茫,而西风萧萧,将战马的嘶鸣将人心中之悲带至远处,似有无穷无尽之感。此境宏远壮阔,天地之间,无不是境界所包。  正如上面所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不同风格的美。然而壮阔不能成为后者压倒前者的理由。因为两者同是诗人心底对这个世界的感触。世界不仅有大美存于天地之间,亦有细微处的心灵感悟让人心动。这里引用得很聪明,如果引用的是不同人所作,其高下或会起争辩。而同为一人所作,同是一人之感,则无可辩驳,亦无须辩驳。  "宝帘闲挂小银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分别引自秦观的《浣溪沙》和《踏莎行》。  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浣溪沙》为秦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词清凄幽美,恬淡婉静。"宝帘闲挂小银钩",珠帘挂起,所见为何?应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景。"闲挂"似是淡定,但那一缕清愁总是从心底无由升起,如飞花丝雨一般在心中轻扬,挥之不去,令人感伤不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秦观词中较为少见的空阔之境。楼台隐于弥漫的雾中,津渡没于凄迷的月下。世间之大,却无处归去,引出下句"桃源望断无寻处"的感叹。此境空远迷蒙,正印诗人迷惘伤情的心境。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受。"宝帘闲挂小银钩"境界远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阔远,但其感触却是一样的深沉动人。由此可见,诗词的境界中,无论宏壮和清幽都可以成为至美之景。诗人把幽微处或是壮阔处的感受融于景致之中,我们因此才发现了深藏这个世界之中的美和世界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条原稿删去)。】  诗词以景抒情,古已有之。  所谓景语,在古典诗词渊源之一的《诗经》之中就多有体现。其一是比兴之句。看似直接写景,但其实是因为景致触动了歌者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悲或喜,或忧或怒,不一而足。类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有向往之情,"彼黍离离"有悲戚叹息之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含喜悦和祝福之情等等。其二是诗中出现的景致,多用来映衬情感,最著名的当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以喜景写悲,以悲景写喜,比起比兴句,这是更为明显的"景语皆情语"。而楚辞中景语亦多,《九章·涉江》中"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章·怀沙》中"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等等,诗人有感而发,其中多有深情。
及至汉诗,典型的像"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等等,莫不以景抒怀,或是因景起意。而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景语更多。建安风骨至今让人向往,譬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等,都在此列。晋代南北朝时期,景语蔚为大观,陶渊明、大小谢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莫不是以景抒怀的高手,除去第四十五条中所举"千古壮语"外,还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孤月出北山,宿鸟惊东林"等等,都是情绪暗藏,为抒情之用。  唐诗宋词大兴于当时之世,自然与之前以景抒情之作一脉相承。先说唐诗,例子不胜枚举,若前条中"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景中的感怀之情,"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景中的禅意心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景中的寥廓悲戚之意,"天阶夜色凉如水"景中的幽怨之叹等等。于词则更多,词体更适合抒情,而其景之中更是情致款款,例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等等,无不是饱含情绪。  究其原因,诗本是心声,诗人的心灵好比多棱镜,万物都是通过诗人的心灵折射到诗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我悲则无景不悲,我喜则无物不喜。"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之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一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讥之。故知孔门而用词,则牛峤之"甘做一生拼,尽君今日欢"等作,必不在见删之数(此条原稿已删去)。】  牛峤,生卒年不详,字松卿,一字延峰,临州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宰相牛僧儒之孙,前蜀王建拜为给事中,又称"牛给事"。其人博学多才,以诗词闻名。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引自《论语·子罕》:"'唐棣之花,偏其反尔,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菩萨蛮牛峤  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窗外轱辘声,敛眉含笑惊。  柳荫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乍看牛峤此词,竟然有些像元曲,如此热辣大胆的言辞在词中实属少见。看得出来老王对言之无物的"雅词"是非常反感的。只要情真,如此直率冶艳的词都能入他法眼。牛峤此词是不折不扣的"艳词",甚有民歌之风,写得极为直白。礼教是什么,规矩是什么,喜欢就是喜欢,就是为你付出所有而心甘情愿。
老王引用孔夫子说的那番话很有意思。"唐棣之花,偏其反尔,岂不尔思,室是远尔。"此句未见于现存版本的《诗经》,应当是逸诗。唐棣即棠棣,其花先开后合。那位写诗的青年想念佳人,却又说路途遥远。所以孔子嘲笑他说:"哪里有什么路远,是他根本就没有相思而已。"真正相思起来,口干舌燥,坐立难安,宛如得了病一般,又怎么还会借口什么路途遥远不去见她呢?为了心爱的恋人,赴刀山下火海都会在所不辞,区区长路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只是孔子难说不会删"须做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这样露骨的句子,他所说的,应当是为了劝学。学习也要有一种愿望和动力,真的想学,又"何远之有"呢?  "真"是诗词的第一要素,来不得半点惺惺作态。老王对于诗词中"真"的重视,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二  【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敻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此等词古今曾不多见,余《乙稿》中颇于此方面有开拓之功。】  顾敻,生卒年不详。曾仕于前蜀,后为后蜀太尉,又称"顾太尉"。顾敻生性诙谐,擅长小词。
  诉衷情顾敻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庆宫春周邦彦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牛峤的"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情意真挚,直白大胆。此词上文已说,不复多言。  顾敻的《诉衷情》两首小词,情深动人,其中尤以"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一句为最。夜漫长,月冷清,爱侣不见,徒有孤衾,香阁难掩那一份刻骨的相思寂寞。也许只有换我的心,变成你的心,你才能知道那种思念是多么深沉苦楚吧。此句情深意切,哀怨动人,让人直为之心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之词,真切得仿佛让你看到他深挚哀痛的眼神。千古的寂寞孤独、相思苦恨,都在这一句中缓缓沉淀下来。此句应为当之无愧的古今相思第一名句。  "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诗人的一颗心在不经意间遗落在佳人身边。心有挂牵,则必有烦恼。那一刹那的美好,也许将永存于心而不复再得。命运总是给人莫名的喜悦和痛楚,为何会相见,又为何要分开?曾经的美好散落在记忆之中,越想追寻却越是追寻不到。此种烦恼,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未有真情,难出此言。情之所至,仿若心中抑闷冲口而出,才让此句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专作情语,直抒胸臆,在词中的确不算多见。词中多言愁,但多不言愁为何物。类似于这样直白的爱情宣言,从来都被视为冶艳之词,不登大雅之堂。其实情至深处,又何须隐晦呢?中国古代文明虽至大盛美,但对于人性有压抑的一面,爱情向来都是奢侈物。这也正是这类词较少见的主要原因。老王说在自己的《人间词》中多有留意借鉴此类词,莫非是"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厚薄不关妾命,浅深只问君恩"、"独有倚阑人,断肠君不闻"等句子么?这些句子的确是对以上情语多有借鉴,但开拓也就未必有了。不是说老王的词不好,而是词在当时都早已式微,白话文兴起后更是已成过往。到现在我们也只能在那典秀清丽的字间,寻求那种能给我们倦怠的心灵带来一丝慰籍的永恒之美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三  【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梅尧臣诗风质朴,其主张对宋诗影响甚大,开宋一代诗风。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此词虽为伤春,但写得境界开阔,有感怀之伤,却无幽微之恨。下文会详解此词。  先来看看冯延巳的《玉楼春》。  玉楼春冯延巳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蒲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冬雪之时的云与明媚春光中的云是不同的。冬云阴沉凝重,让人有压抑忧郁之感;而春云却是一团团一簇簇的,则显得悠闲适意而又清新可爱。一个"乍"字,仿若久锁阁中,偶一开窗,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且惊且喜。"渐觉年华堪纵目",终于不再是阴郁的天空,终于有了可以眺望的理由。一种油然而生的喜悦蕴含其中。"北枝梅蕊犯寒开,南蒲波纹如酒绿。"向来梅花一般都是在向阳的南面枝头先开花,而现在北枝梅花也破寒怒放。漠漠轻寒中,那挡不住的春情早已沁入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南蒲波纹如酒绿",言池水绿极可亲。酒绿原本就是一种极可爱的颜色,而更有一种醉人的意味。此时似乎这一汪碧波之中也融进了那醉人的不尽春意。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芳菲次第,犹言春天的花期接踵而至,各类花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次序而开。词人的心好似在永不休止的春光中前行,遍地花开,生机盎然。然而"自是情多无处足",如此美景良辰,词人却好似仍未能满足,此为末句暗隐伏笔。"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霎时花开,应珍惜此间欢乐。好不容易等到了春回大地之时,却不要举杯为伤春而蹙眉。此句似言欢愉少时而应当及时行乐,但细细思来,那一缕抹不去的春愁却早已蒙上心头,挥之不去。末句看似豁达,实则是此愁已"眉上心间,无计相回避",由此才出此抚慰之语。"尊前"暗示了词人矛盾的心境,此酒是畅怀还是消愁呢?原来前面的种种铺陈,都只是为"伤春"作注脚而已。如许年华佳美,却终将逝去,叫人如何不伤感?一种深沉的叹喟暗隐在这句看似浑不经意的劝慰之中了。
此词一说为欧阳修所作,从风格上来看的确更似欧词而不似冯词。词中遍是一种欣欣之态,而末句却转成笑中带泪之姿。前文所提到的另一首欧词名作《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末句"人生何处似樽前"亦是从欢欣突转入沉郁深愁,与这首词何其相似。再看欧阳修的另外一首《玉楼春》中末句"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亦是笑中带泪,看似极洒脱之言,实为极伤感之语。此处暂从冯作之说。  这首词其实整体看来并不是秦词所从的风格。如果一定要说秦观"专学此种",也只有末句"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中的深叹哀愁略似。但是秦词鲜少有欢欣之境,和本词不类。试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等句,其境多幽微深婉,其叹亦深沉悠长。只是说秦词承此词中幽微的感伤愁绪,比说承梅词的沉郁的人生感悟,更有几分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四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写尽春草之魂者也。】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年隐居于杭州孤山,不娶不仕,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诗集》传世。  林逋的《点绛唇》、梅尧臣的《苏幕遮》和欧阳修的《少年游》历来被称为咏春草的佳作,老王又再添上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的"细雨湿流光"五字。试观之,看这些词句如何"写尽春草之魂"。  点绛唇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金谷,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所建的豪宅。石崇在《金谷诗序》里说,他曾在金谷涧为征西将军祭酒王诩饯行。江淹《别赋》中即有"送客金谷"之说。后指送别之所。金谷芳草,均含离别之意。而"乱生"写其荒芜,亦有如意绪的迷离,不仅仅喻离别之愁,更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深沉感慨。"谁为主",其人已去,徒留空园。曾经的富丽繁华如云烟消散,到如今只剩得断壁残垣。春草无情,年年还生。"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早过花开之时,只剩下星星点点余花随春雨凋落。满地的春草青青,随烟雨摇荡轻摆。"满地"犹写遍地春草给人带来的离愁之多之密。此句亦惜春,亦伤别。"满地和烟雨"真是佳句。不言愁而遍地皆愁,将一个大写的愁字轻轻铺满心间。诗人的惆怅如同春草,随烟雨飘摇不定。"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回望上阙,蓦然惊觉其中离愁不显而其实处处皆写离愁。骊歌可堪听?长亭又日暮。此时此景,倍添感伤情绪。"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王孙,指贵族,诗词中往往指代出门外游的人。远行之人决绝而去,渐已不见,只剩得这无数不解人哀愁的春草,长满东西南北的道路。天地苍远,那无处不在的萋萋春草,在每一个人眼中和心底,都染上了离别伤感的翠色。  此词不言春草不言愁,却是处处春草处处愁。写春草,亦让人心旌随之摇摆。  苏幕遮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露堤平,烟墅杳。"堤上青草平整,露珠隐约;远处乡间宅屋在如烟的迷蒙春色中若隐若现。"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此句以雨后天晓的清朗澄澈之境来衬托萋萋春草的盎然生机,尤显春草绵郁可爱。"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庾信是南朝梁代名士,成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后出使北朝之时被强留,被迫仕于魏。这里借指离乡为官的青年才俊。窣地春袍,窣地,长袍及地;春袍,指宋代官服,年轻官员初入仕时一般身着青色章服。嫩色宜相照,即言宦游少年英姿勃发,所着青袍正与遍地青草的嫩色辉映生彩。  "接长亭,迷远道。"下阙笔调一转,从春风得意到倦鸟思归。此句用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凸显一种迷途思归的情思。"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诗人以王孙自指,深为厌倦宦海沉浮,早该归去。"落尽梨花春又了",用唐代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之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春已归去,梨花凋尽,落英缤纷,恍若悲秋将至。"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末句更是突出了这种悲意。残阳余晖满地,青青春草的翠色在夕照烟光中似乎也慢慢老去。日光渐黯,暮色渐起,草色也因此变得不再翠绿欲滴,而是开始变得凝重,正似"老去"之语。诗人可谓观察细致入微,写得异常生动传神,极衬此刻心境,真为神来之笔。此句日暮时的凄迷黯淡与上阙中"雨后江天晓"的清朗澄澈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翠色和烟老" 又呼应上句中的"嫩色宜相照",令全词浑然一体。  此词上下阙对比鲜明,读来让人深为感慨。"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神妙之笔,更为此词增色良多。  少年游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独自凭栏,遥望春色,春草碧色连绵,直到天边,似与云连。十二言栏杆多,更言十二栏杆都凭遍,意凭栏之久,暗喻怀人。晴碧,天气晴朗则草色亦明。"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千里万里,与"连云"意相接;二月三月,意承上句"春"字。极言春草繁茂绵延,无边无际,对此更加勾起思念,愁苦无极。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名句"池塘生春草"。诗句佳妙,似写出池上春草之魂魄,故谓之"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写浦畔春草含别离之意;又因为赋中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说"离魂"。末句"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景致不堪看,更兼黄昏疏雨,滴落人心头,不由得忆起远人。由景入情,极其自然。此句与首句怀人之意暗中呼应相连,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此句写思妇怀人,却一改花间习气,写的意境开阔辽远,语言质朴可亲,读来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南乡子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草甫长,正是青翠欲滴。细雨蒙蒙,沾湿春草,轻轻摇曳,流光盈动。其境界之美,只可意会,难于言传。无情芳草,年年勾起旧恨,雨中平添翠色,望之更觉惊心。词人体物入微,此句与"翠色和烟老"各写不同时候的春草,亦各尽其妙。"细雨湿流光"确是佳句,难怪老王欣赏。"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窗外不堪看,转对花镜罗衾。烟锁阁楼,无限往事涌上心头,让人茫然失我。对镜人憔悴,罗衾独卧寒,对此如何不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下阙暗接"鸳衾"。魂梦任悠扬,醒后才倍感悲戚。杨花铺满绣床,春恨袭上心头。"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门半掩,主人公犹在痴心等待薄幸之人。人不至,只好对斜阳。斜阳难以挽留,正如那薄幸之人,可知你负我相思泪几行?  此词妙处,还在"细雨湿流光"。春草恰似闺中人:盼归之意正如草上流光隐现;雨润湿春草,如一种恨人不归之怨蒙于心头;愈恨愈盼归,犹如雨湿青草却难掩其流光,反增其亮色。此句之妙,恒可玩味。由是观之,本句中所谓春草之魂,亦思妇之魂也。
以上词句,摹春草之态得其态,写春草之神得其神,正如王氏所言"皆能写尽春草之魂也。"其中各有妙笔佳处,风格亦各不相同,高下之分还是留给读者自去研判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五  【诗中体制以五言古及五、七言绝句为最尊,七古次之,五、七律又次之,五言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均不相适,殆与骈体文等耳。词中小令如五言古及绝句,长调如五、七律,若长调之《沁园春》等,则近于五排矣。】  诗人的心是自由的,诗也如此。越多限制,越少佳句,诗的表达和限制是成反比的。  五言、七言绝句限制不多,既适合吟唱,又不失音律,因此佳句极多,为唐诗最上品者。老王将绝句列为"最尊"在情理之中。五言、七言古诗最为自由,其风格更加多样化,佳作也多。五、七言古诗区别在于五言古诗更加洗炼,意境更为集中(如陶渊明、大小谢之诗);七言古诗抒情更加通畅,其长篇之作,或汪洋恣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或华美流畅(如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或工丽庄严(如李商隐《韩碑》),其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至于为什么老王把七古排在五古之后,也许是个人喜好的原因吧。五律、七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平仄上要求也更多,这对诗人的表达又多了限制。即使有好句子,因为音律对仗不合,也许就转为五古和七古。五、七言律诗佳作也是不少的,但因为表达上的限制,因而排在了后面,也就是老王所说的"又次之"。而五言排律向来被视为畏途,除首尾两句,中间全部要求对仗,还必须符合字句的平仄要求。如此苛求,佳作少也就不奇怪了。这就是老王所说五排"寄兴言情均不相适"的原因。此种诗体已经类似骈文,诗人写诗难免就会流于形式,追求字句工丽而失去了表达的诉求,说此体"最下"应属合情合理。  比之于词,老王说"词中小令如五言古及绝句"值得商榷。其实五言古诗应该不能和小令相比较,因为一则五言古诗几无约束,而小令还有句式平仄;二则五言古诗篇幅可以很长,而小令则有字数限制。再有"长调如五、七律"也不妥,中调字数应该与律诗更加相近。"小令如绝句、中调如律诗、长调如排律"这样说应该更合理。  词之为体,其实较格律诗的表达更加自由,因为可以选择不同的词体来表达,而不是每句一定要有五、七言的限制。这也是长调比排律佳作多很多的重要原因。  人间词话之五十六  【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苏轼《水调歌头》和柳永《八声甘州》两词,壮采高格,实为长调冠冕。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真可谓奇语破空而来。诗人仰望长空那一轮似乎亘古以来就不曾改变的皎皎孤月,在赞叹造化神奇之余,不禁发出何时有此明月的感问。人是如此渺小,人生如此短暂。在叹喟中,诗人仿佛窥见了宇宙那永恒而深邃的眼神。把酒问青天,如此浪漫情怀,千百年来,也只有苏轼和诗仙李白才有吧。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苏轼豪兴逸发,直问苍天,此问如奇峰突起,给人的感受和震撼更加深沉和强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奇思妙想,佳句仿佛顺手拈来。首句的感问中已经隐现向往之情,而这句更是探问天宫年月,言下欲往之意。"天上宫阙"对应"明月","今夕何年"对应"几时",紧密相连而意蕴流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难怪诗人欲归去遁世。苏轼以"谪仙" 自许,因此有"归去"之说。正言欲随风直入天宫,然而语意急转直下:"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言恐天宫寒冷,实乃诗人在出世与遁世间的矛盾心情,但他最终做出了选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寒冷莫测的天宇,不如留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相伴,亦足以抚慰心灵的创伤。人世间纵有百般无奈,诗人还是依旧不忍归去。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此句深意,正在于此。苏子情怀,让人感佩不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明月辗转,穿阁越户,终照无眠之人。诗人酒醒平静下来,再望明月,却又是别样感受。"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应有恨,却为何偏偏别时更圆,勾起无数别愁恨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毕竟是豁达的。明月本无错,又何故怨它?人生的欢乐悲伤,聚散离合,正如月轮的阴晴圆缺一样,本就是无可避免的。世间的种种欢笑与悲歌,狂喜与清愁,都沉淀在这短短的十七个字之中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样的月下,总是让人回想起万无所求、唯愿家人平安的朴素期望。明月初升,光华普照天地,宛如一种平和的希翼在每个人的眼帘心底浮现,那种淡淡的温馨和浓浓的情思同感于每一个望月之人的心灵深处。此句流传千古,将那种思念亲人祝福亲人的情怀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头。
 苏轼此词,直如行云流水一般,浑若天成。一种浪漫情怀和深沉感喟在千古以来默默不语的月华之中弥漫隐现,时时触动我们的心灵。此非人言,已近乎神语。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起句气势不凡。清秋时节,潇潇暮雨过后,江天澄澈如洗。"洒"、"洗"二字佳妙,一写雨态飘洒,一写江景清朗,摹之入神。明朗阔远,清景毕现于眼前。"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雨后景致为之变化,"渐"字意承上句,犹言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河随着日暮逐渐显现凄凉冷落之态。秋意逼人,直让人无可抵御。"渐"之意收于"残照当楼",此四字可谓笔力千钧,撼人心魂,悲秋之意骤然袭来,诚有太白《忆秦娥》之古风。此句意境宏壮,悲秋之意瑟瑟而来,而后更是如残照般深印心间。其境界辽阔苍远,恢宏大气,甚有唐诗之风。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引苏轼语:"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的确是独具慧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秋意萧瑟如此。雨后红花绿叶凋尽,举目四望,万物皆休。"苒苒",缓慢却又无力挽留,让人顿生悲叹,与"渐"之意隐然相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江水不解人意,依旧默然流去。"无语"即不语,实为"无情"之举。天地邈远,谁解此悲?世界却依然故我,静默而行。茫茫宇宙之中,那种永恒的思索和悲情如江水东去,悠远不尽。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登高一望,萧瑟秋景让人不忍相对,不由得思念起故乡,那是诗人心灵永恒的归处。但故乡既远,乡愁更长,易发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乡思既起,怎不慨叹自己为何被世间琐事淹留不及早归去。"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推己及人,故园闺中,佳人也应是登楼遥望,期盼游子归来吧。"误几回"言盼意之苦楚难挨,平添款曲。此句颇有以我心换卿心之意,真挚感人。"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怎知道我也是这般阑干独倚,愁思百结呢?读此句,遥遥相望之情溢于言表,更衬"归思渺邈"之意。从首句"对"至"当楼",再至"登高临远"、"望故乡",至最后"倚阑干",呼应转承,结构缜密而运意流畅。全词之悲愁,凝于此句,以"凝愁"二字轻轻一收,干净利落而别具深意。柳永此词,意兴高远,悲凉沉郁,有如清风过悲林,既具流转之姿,亦深有动人之致。词中能与之比肩者寥寥。这首词真情吐露,浑出自然,隐约间我们仿佛能触到那个孤独而真实的灵魂。  周邦彦的《浪淘沙慢》二首,亦属佳作。  浪淘沙慢周邦彦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浪淘沙慢》(晓阴重)分三片。上片写女子在秋晨雾浓之际送别情人。"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秋晨寒草依稀,浓雾迷离,此景谓主人公抑郁沉重的心情,亦暗含前程未明让人迷惘忐忑之意。"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脂车,车新上油脂,即准备远行。帐饮,临别饮宴。乍阕,刚刚结束。即言远行人已整装待发。"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垂柳依依,掩泪折之,一种不忍离别之意。红泪,言泪冲胭脂染红而流,有似泣血,亦如心泪,极言其伤痛。玉手,言人之娇美,亦喻心思单纯,暗引后文痴心苦盼之意。相思之人神态心境毕现。"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情人远去何方?是否如雁飞高远,一去杳无音讯?  中片写离别时伤怀落魄之情。"情切",言离别之时,两人依依惜别,情真意切。直书心声,总领全片意绪。"望中地远天阔。"地远天阔,情人明日人在何处?"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想来只剩我在夜阑人静时独自伤悲哭泣。"露冷风清", 秋景正凄凉;"耿耿寒漏咽"言泪似沙漏般簌簌而下,夜长泪亦长。此句思来尤为真切动人。"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由上句所想,方叹万事刻骨难忘者,莫如别离。"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念及此后光景,唯以酒对月。酒杯未干,似待人归来;人凄苦无依,唯有残月相伴,因而请断云留其不落,以慰相思之意。"断云"、"残月"意喻往后之生活不再完整,只有别后之悲而无欢会之乐。  下片言离别后苦思无极,愁肠百转。"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两句均为触景伤情,排比而下,甚为惊心。好似积怨喷涌而出,让人不胜其悲。"罗带光销",丝织的衣带光泽尽失;"纹衾叠",华美的衾被横生褶皱。罗带纹衾皆隐玉容憔悴之意。"连环解、旧香顿歇",玉连环散成两半,情人所赠香囊亦芬芳渐消。此景之意似生怕情人负心,离散难合,是相思中一种特有的忐忑揣摩心情。"旧香"用西晋韩寿偷香之典,指恋人所赠香囊。"怨歌永、琼壶敲尽缺",哀歌似诉,永夜不断。"琼壶敲尽缺",东晋王敦敲壶当歌,直将壶口敲缺。这里比喻哀歌之长,怨意之深。"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昔人一别,原来已是春秋辗转而过,幡然回顾,前句说罗带、纹衾、玉连环、香囊、琼壶等,都言时间之长。现在点明,果然是岁月如梭。闺中人恼恨春去匆匆,不让人预知,只于夜色中空留满地梨花胜雪。此恨无理,尽显其痴,而那种无可奈何的悲伤如同梨花满地,不可收拾。"满地梨花"与首句"霜凋岸草"暗合,草凋花落,两种境界,一样伤情。末句亦总全篇,自离别以来的伤悲恰似梨花点点,铺满心间。全篇曲折回环,极富层次感和意蕴的和谐之美,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清代陈廷焯尤其欣赏下片开头的句子。他说:"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的确如是。  浪淘沙慢周邦彦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沙碛。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  脉脉。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  飞散后、风流人阻。兰桥约、怅恨路隔。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  上片首句"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沙碛。"天地间万叶瑟瑟战栗,寒意袭来露凝成霜,秋声似乎亦为之滞结,群雁飞度沙滩。一种萧索之意从心底升起。"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 秋草尚绿,掩于暮烟之中;余晖渐敛,远山愈见深碧。绿草掩烟,颜色愈加惨淡,青山夕照,碧色更显沉郁。所见皆使悲秋之感逐渐加深。李白《菩萨蛮》有"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之句,正含此意。"见隐隐、云边新月白。"云边隐约月轮升起,仿佛这无边秋景中又将有新的光芒。新月给人希望,暗喻在着无尽悲索之中能带给诗人平静与向往的故乡,而"隐隐"犹言渺茫之意。"映落照、帘幕千家。"残阳余晖映照千家万户,此景悲凉中亦有安详之意,对故乡的向往之情越发明了。"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数声横笛将诗人思绪拉回,秋意仍在,此声更添萧瑟悠远之情。  中片开言"脉脉","脉脉"意为凝视,诗人从感受秋声秋景转入沉思,承上启下。"旅情暗自消释",羁旅之悲只能自己暗自消解。此时黯然无语,正合"脉脉"之态,是为上句的注解。"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珠玉",风姿俊秀之人,尤指少年。典出自晋代有名的美男子卫玠。当时的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俊爽有风姿"。但他每次见到外甥,总是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语见《世说新语·容止篇》)这里指少年意气风发之时,临秋水犹感其悲,更何况现在两鬓苍苍的天涯游子呢?"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承上句而来,回忆起少年那种歌酒行乐、欢畅无极的时光,当时之乐,更衬此刻之悲。"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年华逝去,衣带渐宽,烦闷心情终究难以释怀。"衣带宽",借用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此句意相连而总结中片,"懊恼"与中片开头"脉脉"凝愁之态相对应。"飞散后、风流人阻。"中片结句说此种心情难以释怀,下片仍回忆少年。与佳人分别后,人相阻隔,只有风能自由来去。颇多落寞,蕴含其中。"兰桥约、怅恨路隔。"与佳人纵有蓝桥之约,却只能怅恨路途远隔。蓝桥,蓝溪之桥,位于陕西蓝田县。唐代裴航科考落第后在此地遇仙女云英。后常以蓝桥喻指男女约会之处。比如黄梅戏《蓝桥会》,电影《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的翻译即来源于此。"马蹄过、犹嘶旧巷陌。"马蹄声过,嘶鸣中恍惚间仿佛又见旧时熟悉的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末尾两句诚可玩味。往事只堪伤,不由得举目而望;望尽秋景益发使人孤苦哀痛,凝思间又把阑干拍遍。伤悲之情,难以言表。结尾感伤之意正是总结全词。"叹往事、一一堪伤"总揽下片之意韵;"旷望极",犹见上片之景致;"凝思又把阑干拍。"凝思的当是中片"脉脉"之时所凝的离愁别绪吧。诸多叹喟,万般情绪,都锁在这末尾之句。收得有力而余韵悠长,让人深为赞叹。  这首词意韵流动,章法严谨,结构缜密,曲致回环,各尽其妙。美成大家之笔,让人叹服。  总的来看,美成二首虽则沉郁典丽,但苏柳二词格调之高远古朴,境界之宏阔壮美,意旨之深沉悠长,仍稍胜之。其中的清朗健拔之气,颇令美成词失色。《水调歌头》、《八声甘州》"不能以常调论",为不易之说,此乃天才之词,已近乎神品。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七  【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辛弃疾的《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第十一条曾经提到过,老王在这里说辛弃疾对意境的理解臻于神妙,那就来看看这首"章法绝妙"、"语语有境界"的佳作吧。  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稼轩之词,多现炫目之色,发聩之声,以辅拔峭之言,慷慨之气。悲歌击于长空,震人心魂。这是他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鹈鴂鸣于绿树,闻之本已让人心生悲戚。奈何鹧鸪声刚停,杜鹃凄切之声又起。杜鹃声若"不如归去",归去何方,诚然未明,徒增萧索落拓之意。"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鸟啼声凄婉,让芳菲落尽,春归无处。此句化用《离骚》"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意。"算未抵、人间离别。"即便鸟啼声如此,也比不上人间离别之苦恨绵长。"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马上琵琶关塞黑,用王昭君出塞之典;长门翠辇辞金阙,用陈后被黜于长门宫辞别汉武帝刘彻之事。"看燕燕,送归妾。"《诗·邶风·燕燕》载卫庄姜送戴妫归陈事。据汉郑玄解说,此诗是卫庄公夫人庄姜送庄公妾戴妫归陈时所作。庄姜无子,把戴妫的儿子视如己出。庄公死后,戴妫儿子为卫君州吁所杀,庄姜迫不得已把戴妫送回娘家陈国。上阙末尾这两句进一步以史事说明"人间离别"之悲。乍看似写离别之悲,细究之,昭君、陈后、戴妫均是或遭嫉妒,或受排挤,此处其实是词人以美人暗喻自己。明写离别,实为伤己。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诗人心绪难平,此意直承上阙末两句而来。将军,指汉将军李陵。他身经百战,功名赫赫。后来为保全部将投降匈奴,却让皇帝震怒,身败名裂。后来同苏武长别时仍不忘故国。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无尽悲戚感慨。"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燕国荆轲易水别太子丹西去刺秦,别时悲歌未尽,远远闻于萧萧西风之中。下阕前四句引壮士之悲,写自己虽则备受排挤,却仍有一颗不忘报国的拳拳之心。"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诗人思绪从对历史和自己遭遇的思索中回来。如果鸟儿们也能明白如此之多的苦恨悲愁,应当不啼清泪而啼血吧?此句亦引杜鹃啼血之典。此悲因鸟啼而起,此处亦以鸟啼做结,既呼应开头,又使悲意更进一层。"谁共我,醉明月。"最末一句将此愁进一步升华。此时才让人恍然明白送别之意。十二弟远行,此后悲吟还有谁听取?今夜与我共醉的,是那耳中鸟啼,还是心中往事,抑或是眼中那一轮明月呢?明月如美玉无人识得,孤悬于浩浩天地。也许只有明月才是诗人的知己和寄托,才能慰籍诗人心中那难以抹去的伤痕吧。此句读来有若灵魂在高处,孤独远行而不知何归。  词中鹈鴂声、鹧鸪声、杜鹃声,声声如泣血,马上琵琶悲切声远,兼有西风呜咽,悲歌彻于天际,声声相接,撼人心魄;绿树寒碧之色,关塞黑影、宫阙金辉,衣冠胜雪白,杜鹃泣血赤,种种惊心之色,纷至沓来,让人如眼见其悲。这既是前面所说的"多现炫目之色,发聩之声,以辅拔峭之言,慷慨之气"。真是字字有悲意,兼之境界高远,情致深沉,是为"语语有境界"。而词似不刻意安排而章法自成,意蕴流转,承接呼应,错落有致,是为"章法绝妙"。这是稼轩性情所致,不是能学得来的。所以老王才说:"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八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若正中词品,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拭严妆"殆近之欤?】  "画屏金鹧鸪"引自温庭筠《更漏子》,"弦上黄莺语"引自韦庄《菩萨蛮》,"和泪拭严妆"引自冯延巳《菩萨蛮》。  更漏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菩萨蛮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如花。
 菩萨蛮冯延巳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夜霜。  事实上,从上面这三首作品的风格中就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画屏金鹧鸪",屏上鹧鸪精致华美,但终究失之神采和活力。比之于词,好似词藻华美,意蕴婉腻,但终究徒有外表而内里空乏。此正是温词的风格。画屏为闺中之物,亦与温词通常的主旨相吻合。  "弦上黄莺语",活泼娟秀,有生机亦有意蕴。比之于词,正与韦词婉转清新,自然跳脱的风格相若。这一首《菩萨蛮》也正如此。  "和泪拭严妆","拭严妆"犹言冯词多写闺中之怨,"和泪"则别具深意,正是说冯词风格虽不脱风月之气而别有忧苦之叹喟。"严妆"亦可说是其词深具端容清丽,品格自成,比之温韦,格调又高了一层。  人间词话之五十九  【"暮雨潇潇郎不归"当是古词,未必即白傅所作。故白诗云:"吴娘夜雨潇潇曲,自别苏州更不闻"也。(此条原稿已删去)】  "暮雨潇潇郎不归"引自白居易的《长相思》,词云:"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吴娘夜雨潇潇曲,自别苏州更不闻"应为"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此句引自《寄殷协律》:"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琴诗酒伴皆抛我, 雪月花时最忆君。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老王很有意思,又有新发现。  白居易在自己诗中说自己曾听过"暮雨潇潇曲",老王认为这也许可以证明"暮雨潇潇郎不归"此句是古词,或是乐天将此古曲重新按《长相思》之调作成词。  "长相思"之语于汉魏六朝古诗中常见,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等等。而"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则成为古曲《长相思》的定式。如目前最早的南朝梁张率的《长相思》,及至陈后主、陆琼、王瑳、萧淳、江总等人所作的《长相思》,均以"长相思,久离别"开篇,无一例外。因此乐天此阙,虽有古曲之风,然而当非南朝古曲。更有可能的是"暮雨潇潇曲"中有"暮雨潇潇郎不归"的句子,而白居易将其重新填入词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六十  【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贺新郎·咏水仙》以"玉"、"曲"叶"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叶"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宋代压仄声韵的词,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可以通押,而入声一般不与上、去两声韵通押。但是在与南宋同时代的金代开始流行的北曲中,平上去三声都是可以通押的,再加上归入了平上去三声中的入声,这就是所谓的四声通押。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正是由当时的北方方言发展而来,因此也没有入声。  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刘渊曾根据当时的读音,编写刊行过新的《礼部韵略》,共107韵。同时代的还有金代王文郁的《新刊韵略》(1227)和张天锡的《草书韵会》(1229),都分106韵。因为《礼部韵略》是在平水刻的,所以当时的韵书称为平水韵,通常认为是106韵。"平水韵"是当时作诗填词的一个指导。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把"平水韵"的106韵合并为19个韵部,作为北曲押韵的指导。老王这里所说的情形,正是由"平水韵"向"中原音韵"的一种过渡情形。  贺新郎辛弃疾  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睡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冷冷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么弦诉。  定风波辛弃疾  金印累累佩陆离,河梁更赋断肠诗。莫拥旌旗真个去。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  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春风看试几枪旗。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贺新郎·咏水仙韩玉  绰约人如玉。试新妆、娇黄半绿,汉宫匀注。倚傍小阑闲伫立,翠带风前似舞。记洛浦、当年俦侣。罗袜尘生香冉冉,料征鸿、微步凌波女。惊梦断,楚江曲。  春工若见应为主。忍教都、闲亭邃馆,冷风凄雨。待把此花都折取,和泪连香寄与。须信到、离情如许。烟水茫茫斜照里,是骚人九辨招魂处。千古恨,与谁语?  卜算子韩玉  杨柳绿成荫,初过寒食节。门掩金铺独自眠,哪更逢寒夜。  强起立东风,惨惨梨花谢。何事王孙不早归?寂寞秋千月。  辛弃疾的《贺新郎》和《定风波》中,"绿"和"热"在中古音中应为入声,为了押韵的需要则读为上声或是去声。韩玉的《贺新郎·咏水仙》中,"玉"、"曲"读入声,而与读去声的"注"、读上声的"女"押韵;《卜算子》中读去声的"夜"、"谢"与读入声的"节"、"月"押韵。这些都是上面所说的过渡情形。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六十一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此词汲古阁刻《六十家词》失载。黄荛圃所藏元大德本亦阙,后属顾涧蘋就汲古阁抄本中补之,今归聊城杨氏海源阁,王半塘四印斋所刻者是也。但汲古阁抄本与刻本不符,殊不可解,或子晋于刻词后始得抄本耳。)】
科学家和诗人都对身处世界的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无穷的想象力,所不同的是科学家探求其缘由,而诗人则是感悟其神髓。  看看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诗人序中已经说明,古来只有人待月而吟,无人做送月之赋,于是诗人意兴顿生,仿屈原《天问》之体作此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可怜,即可爱之意。月轮孤悬于天,每每西落,诗人不禁想她是去向何方了呢?"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就是老王所言,月轮从这边西落,其实是从另一边的东方升起,天那边果然是别有人间。这既是所谓"神悟"。"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天外浩瀚,难道是浩浩长风吹动月轮?很神奇而浪漫的想象,虽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飞镜无根谁系?"月轮如明镜,空悬于天,是什么系住了她呢?(别回答是地心引力,除非你一定要做那个大煞风景的人,始终保留神秘感,是浪漫的准则之一)"姮娥不嫁谁留?"嫦娥在月宫一定感到孤寂无依,是谁又留住了她呢?仙子也有情感,谁不定她已经化身下凡,此刻就在我们身边吧。找找看?应该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了吧。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说月轮经海底而行,但这个说法的确让人疑惑。"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只怕海底的巨鲸,来回奔突,会把月宫的那美轮美奂的宫殿撞破了吧?"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鱼虾自然能在水里自由游弋,但可爱又可怜的小玉兔又怎么能潜水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他们都安然无恙,那月亮怎么样慢慢的变成一轮弯钩呢?(其实小辛同学是在说,如果月亮只剩下以前的一半甚至更少,那些宫殿又到哪儿去了呢?)  看得出来,小辛同学真是非常有好奇心。童心未泯的他开始质疑老师所教给他的月亮,而寻求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月亮。老王说得没错,小辛同学的确天资聪颖,领悟到了超越他时代的某些宇宙奥秘。或许我们应该感谢他,是他让我们在词浓郁的古典雅致之风中嗅到了一丝极为特殊的清新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六十二  【谭复堂《箧中词选》谓:"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然《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唯存气格。《忆云词》精实有馀,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然视皋文、止庵辈,则倜乎远矣。】
谭献(1832-1901),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近代词人,学者。《清史稿》有传,编有清人词选集《箧中词》,有词集《复堂词》传世。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词风雅致凄婉,沉郁悲苦。有《水云楼词》。  项廷纪(1798-1835),原名继章,又名鸿祚,字莲生,浙江钱塘人。多以萧瑟衰残之境表其苦恨绵长之意,词集有《忆云词》。  皋文即张惠言,止庵即周济,分别在第四条和第十一条中有介绍。  先看看蒋、项二人词作。  谒金门蒋春霖  人未起,桐影暗移窗纸。隔夜酒香添睡美,鹊声春梦里。  妆罢小屏独倚,风定柳花到地。欲拾断红怜素指,卷帘呼燕子。  扬州慢(癸丑十一月二十七日,贼趋京口,报官军收扬州。)蒋春霖  野幕巢乌,旗门噪鹊,谯楼吹断笳声。过沧桑一霎,又旧日芜城。怕双雁、归来恨晚,斜阳颓阁,不忍重登。但红桥风雨,梅花开落空营。  劫灰到处,便司空见惯都惊。问障扇遮尘,围棋赌墅,可奈苍生。月黑流萤何处,西风黯、鬼火星星。更伤心南望,隔江无数峰青。  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蒋春霖的《谒金门》"婉雅凄怨,寻味不尽"。 《谒金门》词风秀雅,其境优美自然,其意深长流转,是老王所说"颇有境界"之所指。《扬州慢》一词是说1853年太平军北伐期间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役。其词沉郁苍凉,深沉叹喟尽在其中。老王说"唯存气格"是说此词与纳兰词比较起来,格调有过之,而意蕴稍不及。后文可见分晓。  采桑子(吴子律索看近词,赋此答之)项廷纪  霜红一树斜阳冷,堕叶惊蝉。衰草如烟。倦枕支秋梦不全。  浮名只为填词误,诗酒流连。花月因缘。写入乌丝尽可怜。  项廷纪在《忆云词(甲稿)序》说自己"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於物也郁而深",由此可以想见其词风。《采桑子》此词意境萧索,沉婉哀怜。老王说他"精实有馀,超逸不足"是指他过于沉浸在愁苦之中,情思郁结,意蕴不够流转悠长。  成容若即纳兰容若。纳兰词如词坛衰落之秋中的一抹新绿,给沉寂多年的词坛带来一丝生机和亮色。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纳兰性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金缕曲·赠梁汾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词胜在情意真挚,自然流露,仿佛如馨兰幽香,于无声处已动人,有南唐李后主遗风。其词境界仿佛随心而生,随意而走,清新流畅,跌宕起伏,浑若天成。这也正是宋后其他词家所不及的。观其三首词可知其文采情思。蒋项二人之词,均不若纳兰词那般清朗隽秀,是以老王有此一说。但纵清一代,蒋项二人亦可谓词人中的佼佼者,张惠言和周济虽均有上佳之作,但张词内涵多失之空枵,周词意韵多失之枯涩,均难以与蒋项二人相匹敌。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之六十三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惟东坡,后者惟白石略得一二耳。  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2岁即被立为太子,未即位而死,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辑有《文选》30卷,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与南朝宋年间大诗人。陶渊明为人孤高耿直,淳厚洒脱。他崇尚自然,安贫乐道,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其人格和诗歌对后世文人影响极深,后世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无不对之推崇备至。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重要诗人。  薛收(约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生父为隋代诗人薛道衡。初唐文人,颇受李世民赏识,但未等李世民即位就病逝,年仅三十三岁。  词之为体,不同于诗,更不同于赋,因此词在气象和风格上的不同,亦在情理之中,不可勉强。  老王的引用对描述陶渊明诗似有不妥。萧统《陶渊明集序》中的原文是:"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这是说陶渊明的文章用词精炼,气势不拘,文意显明。把这个形容他的诗,不甚妥当。文选中另外一句"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才于诗文皆宜。苏轼的评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应当是比较符合陶诗风格的。
陶渊明之诗率真质朴、平淡致远,而南朝人却认为过于古朴,不甚赏识,其实应当是"此中有真意,时人未识之"。陶诗的境界和气度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着菊花与酒的隐居生活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归宿。陶苏二人艺术风格的某些相似,不如说是人格上的某些相似。二人同是淡泊名利,追求恬淡静远的精神境界。不同的是,苏轼更主张积极入世,而陶渊明则对世间黑暗的一面坚决拒绝妥协。老王说苏轼词能达到陶渊明诗气象之一二,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淡远,还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和,抑或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逸呢?  至于"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这种境界其实白石词义不是完全如是。"韵趣高奇"之说,白石词格调高远,可当之;"词义晦远",则于白石词不算特别贴切;"嵯峨萧瑟",白石词多有萧索之境,勉强当之。不过词比赋显然更富于感情色彩,白石词虽不比薛收赋之庄重,但更多了一种婀娜之态。老王其实大可不必为词中少这两种气象而可惜,这是文学体裁的特点所决定的。把词写成如陶潜诗那样古拙,或者如薛收赋那样庄重,那样也就失去了词的真味,反而不好了。
发表于 2013-7-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老师了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4 01:10 , Processed in 0.1314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