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集体性的打猎是邦国一项具有政治、军事、经济等目的的大事,随着出猎季节的不同,打猎的名称也不一样。 春天打猎叫“搜”。西晋人杜预在他的《春秋经传集解》中解释说:“搜,索。择取不孕者。”意即春天的大规模打猎并不是除“兽”务尽,而是要考虑到野兽的生殖、繁衍,选取公兽或没有怀孕的母兽捕猎。由于春天的捕猎具有这样一种选择性,故以“搜”称之。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春日行猎,是为了驱除危害庄稼的野兽,《诗经•召南》中有《驺虞》一诗,写的就是这个内容。清乾隆时的著名学者戴震在《毛郑诗考正》里疏解这首诗时说:“春搜以除田豕(野猪),为其害稼也。”此可备一说。至于《公羊传·桓公四年》称“秋日搜”,实际是将“搜”字用作一般的打猎了,即朱熹所谓“狩猎之通名也”。 夏天打猎称“苗”。《诗经·小雅·车功》:“之子于苗,选徒嚣嚣。”《毛诗选》说:“夏猎曰苗。”陈子展先生《诗经直解》译这两句道:“这些随从的人都要出去夏猎了,清点随驾的人役喧闹的嚣嚣。” 秋天打猎叫“狝”。狝,读xiǎn。《周礼·夏官·大司农》:“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尔雅·释天》:“秋猎为狝。”汉人郑玄《周礼注》:“秋田为狝 。”这里“田”实际上通“畋”,也是打猎的意思,所以《老子(上)》中又有“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句子。而田猎一般不是用箭或夹子,而是置网待兽而捕之。《易·系辞(下)》:“作结绳以为罔罟(gǔ),以田以渔。”唐人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道:“以罟取猎曰田。” 狝与田的不同也就在这里。 冬天打猎谓之“狩”。狩,读shòu。《国语·齐语》“田、狩、毕、弋,不听国政。”三国时吴人韦昭《国语解》说:“狩,围守而取禽也。” 打猎,是上古时代最常见的活动之一。一般劳动者,自然是为了谋生,而君长、邦主组织的大规模的出猎,除个别以行乐为目的外,多数都是因政治或军事的需要。据《逸周书》记载,春秋时,周宣王就曾组织了一次上万人的打猎活动。《诗经·小雅·车攻》反映的就是这件事。清人方玉润在评议这首诗时就极有见地地认为:“盖此举重在会诸侯,而不重在事田猎,不过籍(借)田猎以会诸侯,修复先王旧典耳”,因为“非假借猎狩不足以慑服列邦。”(《诗经原始》)显然,这次出猎是周宣王为了向列邦显示自己政权的稳固和国力的强大,带有示威的意思。然而更多的时候,打猎是为了训练军队,提高战斗力。春秋时的名相管仲就曾在他颁布的治国政令中强调:“春以搜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国语·齐语》),其时,上古之时绝非仅在春、秋二季通过打猎训练军队,当政者重视的是“四时讲武”(杜预注),所以《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说:“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讲习武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