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在给堂弟郑墨的信中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郑板桥的“爱道”是什么呢? 首先,他重视幼儿早期的品德养成。板桥认为孩童时期,鸿蒙初开正是长见识的时候,因而要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长其忠厚之情,驱除残忍之性”,即使对待小孩的玩具,他认为也要留心选择,不能将蜻蜓、螃蟹、小鸟等小生物用线拴住供小孩牵拉玩耍,增其虐待生灵之性。推物及人,他要求孩子要学会关心别人,不能歧视穷人子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绝不允许凌辱他人。板桥认为,自己虽官位不高,但毕竟是吃国家俸禄的人,因此自己的儿子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断不能以富骄人。为了让儿子知道农民的辛苦,懂得爱粮惜物,他专门抄录了聂夷中、李绅等人的诗词、民谣让儿子“且读且唱”,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其次,他认为成人比成才重要。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认为“学而优则仕”。但郑板桥却一反传统见识。他断然指出:“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板桥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子。在做官与成人的关系上,他毫不含糊地提倡要首先成人,仅这一点,他比那些光想着扬名显亲、光宗耀祖的庸官腐儒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另外,他要求儿子要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凡是一起学习的伙伴,不管他出身如何,只要比自己年龄大的,一定以“先生”或“兄”称之,不得直呼其名。有的同学缺少笔墨了,要及时帮助,但需“无意中与之”,不准以此沽名钓誉,夸耀于人。而对待老师,板桥的要求更加严格,他不允许儿子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还屡次告诫家人:“教师为要,择师不得不慎,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 板桥三岁丧母,无亲兄弟,而老来得子,自然视之如掌上明珠,但他的爱子不是“溺爱”,从做人到读书,谆谆教导,不厌其烦。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强调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从郑板桥的爱子之道中我们难道不能悟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