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现在,耕牛遍地走的景象已很少见了,每到这个时节,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图画:湿润的春风吹来,杨柳轻拂,绿油油的田野上,农人牵着耕牛耙地,小燕子轻快的嘻戏,到处萌发着勃勃生机。那是四十多年前鲁南微山湖畔的田园风景。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生产队照例要召开社员大会,把老少爷们聚在场屋,由队长布置春耕生产。“今年上面还是叫学大寨,大寨的精神就是上荒山修梯田。咱庄靠着湖涯边,地形不一样,恁说咋学?我看从现在起就收拾犁铧家什作准备,出了二月就上套,春风送暖了吗,抖起精神来,如果亩产小麦400斤,就叫大寨来学咱!”
早春二月,天还带着寒气,湖里的冰凌融化了,一丛丛的蒹葭泛青;麦田的残雪融化了,土质松软,麦苗碧绿。成群的喜鹊、斑鸠在树梢翻飞,茅屋、篱笆、古井都被染上了嫩黄的柳色。天一亮,几个老把式就扛着木犁牵着黄牛下湖了。他们赤着脚,卷着裤腿,穿着单褂套着一件羊皮夹袄,用白毛巾包着头。那牛也认识地方顺从地跟着走。农夫给牛套上轭,接上犁,从田地的中央最长线的一端开始耕地。当第一行土地犁出,黝黑的土壤,厚厚的,肥肥的,笔直笔直的覆盖在潮湿的田野上,空气里洋溢着新翻土壤的清香,引来成群的鸟儿在地上跳跃寻食。农夫与耕牛在田里一步一步地耕作,吆喝着、叫骂着、调笑着,对象就是人与牛。犁到地头,转身调换方向,继续往返地耕,直到整块地全部翻了个身。
一天劳动下来,牛是相当疲劳的。当卸下牛轭,牛的第一动作是走向河边,吸几口清凉的河水。慢慢地吸水,约需十几分钟。然后前蹄下跪,后蹄屈折,将沉重的身躯放下,伏在草地上休息。生产队有三头牛两匹马,全部套上。一头牛一天能耕两亩地。耕完的土地须日晒三天,换上犁耙再耙地,像一层层波浪似的耕地经过细耙,平整匀细。那农夫站在耙上一手持鞭一手拉僵,放情的高唱,像信天游?像鲁南小调?都不是,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信口欢歌,那声调高亢悠扬,多少年后我曾想回老家整理一下那些农耕心曲,遗憾的是老把式们都已作古了。
接下来是全家上阵,运粪肥、点种、插山芋秧,一切办妥当就等着一场春雨了。俺庄四百亩土地,三百亩按照上面要求种了小麦,还剩百余亩边角、高岗、洼地由队里支配。队长安排五十亩湖洼地种高粱,三十亩高坡栽春山芋,其余的边角地种点谷子、西瓜、甜瓜。按他的话说,“麦子煎饼不能常吃,留点白面好过年”。“高粱煎饼卷辣椒,越吃越添膘”。“庄户人山芋干子是主粮”。“种点甜瓜省的小孩子到旁庄偷瓜惹闲气生”。
那个年代农忙季节,农民日夜不得休息,耕牛轮番上阵犁地,人类社会的口粮,乃至政局的稳定,均从这里开始。所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民的作业离不开耕牛。历史上有多少动人感情的故事,描述了农民和耕牛的情感。只有上山下乡,到过农村,干过农活,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的人,才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才能理解他们为何喜爱耕牛。白天与耕牛在一起干活,晚上就睡在牛的身旁,农人起身,老牛出工。迎着朝阳,顶着烈日,面对大地,不停耕作,耕牛遍地走是农村生活永恒的情怀。 如今的农村已是机械化了,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作业方式很难见到了,记忆中的美丽图画,在布谷鸟又叫了的时候,在细雨霏霏的初春,那耕牛遍地走的美丽图景,只能去梦里百度一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