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7|回复: 1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11.26第八讲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11.26第八讲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讲师:柳三老师


大家好,今天咱们七期第八讲,本来呢想讲评作业的,但是一看大家的作业完成率很低,所以干脆,继续讲课哈,今天的讲课内容,很简单 。主要讲解下 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蕴含蓄、语言凝练,故诗人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创造意境,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有夸张,对比等,此外还有比体、衬托,反衬和陪衬,反说,用典用事、还有层第,复迭错综、精警和回荡等等。
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1、夸张: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这个就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因为人的头发不可能有三千丈的。
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莺啼千里,那得有什么样的耳力才能听到呀,这个也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仅能扩大事物,也可以缩小事物。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下面我们要讲下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里的运用,
第一、诗人在描写时使用的夸张有两种
A、照形象描写,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我们分别来讲解下:
A,照形象描写,例如白发三千丈,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些都是照形象进行描写的。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四十围”粗的树直径相当于七尺,而树高却达到了“二千尺”,如此一来,这棵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这么细的树,怎么可能有两千尺这么高。
其实,杜甫这里用的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是用“四十围”、“二千尺”这两个泛指的数字来形容古柏的又粗又高。
第二、夸张用在抒情上,也有两种常见的手法。
A、明写,例如 试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是说,宫漏接通了大海,永远也滴不完。
B、不明写,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夸张
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里的“春风不度玉门关”。
2、设问,我们来看下第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设问。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
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腾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设问除了自问自答外,还有反问。反问: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 看是没有回答,其实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对于表达强烈感情十分合适。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类似的句子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宴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设问,是古人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在写诗填词里,使用设问结尾,容易回味无穷;问句开头也是,很容易引人入胜。
杜甫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诗的开头;李商隐诗”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结尾,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留意下这种修辞手法。
下面几首是我旧日作品,使用设问修辞手法的例子:
七绝 美人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

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 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 春残莫怨燕归迟。

临江仙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值得一说的是,这首临江仙,我前些日子刚请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写成一幅书法作品。用来奖励咱们一青今年进步最大的学员---紫衫龙王。
3、 双关:就是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借助这种手法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能为诗词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此外还有,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这些都是双关的修辞手法的例子。
4、 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对于借代来说,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桃花始盛开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陈毅的《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指部队。
还有一种是当时诗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也即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
5、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深化主题情感。在敦煌词里有一首菩萨蛮的内容和这个差不多“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6、 反复:重章叠唱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诗经里用的比较多些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格律诗中不多。
7、比喻:诗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写景状物形象生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强化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从而渲染出特定的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
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
第三种是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是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
第一种我们能直接看出来是比喻的,我们叫明喻,第二种有时候不能直接看出来,我们叫暗喻
第三种呢,叫博喻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曲喻
第四中比喻的方式叫曲喻。
曲喻比一般的比喻要转一个弯,李商隐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又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
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
曲喻好比是在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
那么我们还要简单的讲下喻之二柄。意思是说同样的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
8、互文和互体。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
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绿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说风的句里也含有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说雨的句里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气。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互体是说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刚才的两句互文就叫互体。
 9、列锦又叫集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个是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宋代邵康杰的蒙学诗。邵康杰就是邵雍,著名的梅花易数就是他创立的。
诗中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使诗词的凝炼美、含蓄美、简远美(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得到更好的体现、彰显。
例如,陆游的诗“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诗“鸡声矛店月,人迹板桥霜”。
中间不用谓词,只是使用名词的罗列。还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毛主席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这个也是运用的这个手法。顺便多说一句,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同样也可以运用到楹联里。例如这个集锦呢,也可以。

几缕荷风三径月,一陂春水半池蛙。这个就是楹联中的运用
10、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这个多是由于格律的原因例如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重霄九,倒装九重霄。
还有就是为了营造出诗词的意境而刻意为之簌簌衣巾落枣花”,其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倒句又称倒装句。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大家要记住,倒装句,一般是在临近的两句倒装。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又如我的一首唐多令词中,相恋古苏州,缘识燕子楼。应该是先认识,再相恋。这里就使用的倒装句。
倒叙与顺叙相对,就是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把结果前置原因后置。倒叙,在长篇叙事诗里极为常见。例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就运用了倒叙,开头一句“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倒叙有时候还因为突出主题而使用的手法这个要根据诗词中表达的主题形象来使用。
今天的修辞手法介绍,就讲到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十种修辞手法,我们最常使用的是夸张,比喻,互文,设问等。
重复排比,这些都使用的频率不高。还有两种修辞手法,我们要单独开课来讲解。典故和对仗。
有人说对仗不是格律诗中的基础格律么?其实不是,对仗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这里再多讲两点:
第一诗贵真实。
诗歌来源于生活,诗要真实。正常情况下,我们要遵循一些客观事实,比如节令 ,诗的题材源自生活,要有真挚的情感。
现在呢,我们离古人远了,例如,菊花开在秋季,现在也有开在春夏季节的菊花了,一般情况下,我们要遵循这个从古延续下来的常识。
李清照和赵明城的一个故事,李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远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闭门谢客三天,也写了十五首同样的词,但是仍没比过李清照的那首。
这个就是,人比黄花瘦那阕词的故事。这个故事呢告诉我们诗歌要有真情实感,不可以以文造诗,这样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二点,诗之体察。
作家呢 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个需要大家注意,因为网络上甚至古人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就是用词用句过于精巧。过于精巧的诗,不值得提倡,我们写诗一定要首先做到自然 ,然后通过锻炼做到天然工巧而不见斧凿的痕迹。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课。我们不可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是我们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思考,去感受。用我们的笔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记录下来,这样的感受才是我们要写的诗歌。

今天不留作业,继续完成上一讲的作业。



发表于 2016-11-2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宝姐姐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 19:10 , Processed in 0.0589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