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1|回复: 0

一青七期格律诗班11.18第七讲讲解下各句的具体写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11.18第七讲讲解下各句的具体写法
讲师:柳三老师


我们讲过了绝句的章法结构,今天详细讲解下各句的具体写法。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可见起承转合的重要。
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合句,多叫结句。把律诗的第一联叫起联,第二联叫承联,第三联叫转联,第四联叫合联。
起承转合指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
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起承转合。我们先来看起句,诗的起句即是破题 ,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
说白了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那么,都有哪些常用的写作手法呢?我们主要从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这几方面来交流一下:

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如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第三句,碎骨粉身终不怕,也有的书上是这样的。结句,只留有的书上是要留,愿留,古人的作品流传靠的是书籍和口碑相传,所以有出入。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和冯延嗣的已经分不出到底是谁的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个有的说是欧阳修,有的说是朱淑真的
这个不重要。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又如黄巢【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一般是借景起的比较多。
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又如韩翃之【寒食】诗也是如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起句的第四种方式,我们暂时不讲。因为过于复杂,等我们写作水平提高后,再讲解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6、引起或者叫兴起。引起,是说以眼前的景物,即景生情。两种手法可以同时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两种手法可以同时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

如明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这个和前面的景起略有不同。

这些都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把情感加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关于情景相生里的有我无我之境,以后还会介绍,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兴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心中所感所想,直接写来。
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又如,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接下来我们讲如何承接了。那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我们说过,承,要紧一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在于,为全篇的第一过度,承句一定要生动,句意要开阔;要清楚明白;要通贯全篇。

承接的几种写法:
1、并列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并列。如唐刘禹锡的《乌衣巷》一、二句:
朱崔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首句写朱崔桥的草花,次句并列写乌衣巷夕阳,有对仗的美感。
2、因果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有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如唐金昌绪《春怨》一、二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首句写女主人驱赶讨人喜欢的黄莺,这是为何?次句承接首句写“打起黄莺儿”的原因:因为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美梦。
3、连贯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先后连贯关系。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首句写“故人”向西告别黄鹤楼,次句则承接写然后去扬州。
4、递进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意思更进一层,是递进关系。如唐宋之问《渡汉江》一、二句: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首句写诗人被贬岭南,在空间上隔绝家乡;次句进一步承接写时间上也隔绝,杳无音讯,加强了诗人遭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乡亲人的不尽思念。
5、比兴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比兴关系。如宋朝林升《题临安邸》一、二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首句写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次句承接写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金人夺取汴京以后,南宋君臣只好从北方迁都到杭州避难),在西湖上仍唱歌、跳舞,到何时才会停止?他们正如“楼外楼”一样,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是唱歌、跳舞!用了比兴手法去承接,强烈地讽刺了无能的南宋政府。诗人的爱国情操,颇深!

6、承句不直接承接,而是在为全篇造景。这种手法一般多用在绝句上。
例如
漫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
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

花吐清香月拂襟。这句就是在造境。看似没有将起句补充完整,但是承句的造景却使全篇增色不少。这诗的转合句就要和起句有密切的联系了。总之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承句最基本的作用是将起句没有表达清楚的,补充完整。
转句是把你看到的景物由内心消化后,再组织一个非常得体的语言来说明,是你对景物的见解或者期望。这就是一个从景语转化为情语的过程。
诗歌的“转”,称转折,也叫发展,即把诗意推进一步,引向深入,来个突起而把诗境推到高峰。
杨仲弘在《唐音癸签》中云:“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歌的转折有以下常见的几种手法:
1、实虚转折。即第三句不顺承次句写实景,转折写虚。
如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照衔山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欲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三、四句遂构成千古名句!

2、抑扬转折。即一、二句已成奔涌铺陈之势,第三句略作顿挫,形成节奏起伏变化,为第四句蓄足复扬之力。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作者遇赦归途中。前两句诗意奔涌直泻;第三句转折写岸边景物,先抑一笔旁景;尾句复扬,表现了诗人脱去劫后的轻松心情。

3、因果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续写,而侧重与第四句构成因果关系。如:
朝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气氛。第三句转折另写劝酒辞:请君一定干了这杯酒吧;第四句道出原因:西出阳关后就难遇到这么知心的朋友啊!中国古时的酒文化里也包含着忧伤、惆怅、鼓励和劝慰,一切尽在酒杯中。

4、景人(或物)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写景,而是折向写人(或物),为第四句铺垫。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一、二句咏山及原野,已到奇寒季节。第三句转折写一披蓑衣、戴斗笠的老者形象,为第四句蓄势。于是,在孤寒天底下,树立一个忘掉一切,专心垂钓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渔翁形象,令人敬仰!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的三、四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次句写了桥边花草和巷口夕阳之景后,第三句转折写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物):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现在飞燕去哪?第四句写燕子随便飞入了普通百姓家。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暗示了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5、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推进一层,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第进。
例如老杜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6、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退一步的转法,也有这样用的,例如,起句和承句写过去时刻,转句回到现在。例如,我看一诗友即兴所写的一首绝句:
五里三侯一镇中,曾经王气啸苍穹。
如今商贾繁华地,又聚诗人唱大风。

这个虽然不是佳作,是酒桌上即兴所写,为某一诗社成立所写。就是使用的这样的转折手法。
五里三侯一镇中,说的是江苏沛县的一个小镇名安国镇,这里出了三个诸侯,就是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三人。
王陵,灌英以及周勃
绛侯周勃 安国侯王陵 颍阴侯灌婴

7、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8、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
例如
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两句写景,第三句结合题目的转法,但是这个没有扩大范围,只是结合还有的就是扩大了范围,我们在用一首律来看下这个扩大范围的转法。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题旨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兄弟,即为扩转法。此外,还有第三句转折写地点、发议论、写事情、用典故等等,不在此一一举例了。总之,转句是主观意识上的衔接承句。我认为转句的技巧是从承句的来的。承句的景尽是引发转句续情的重要条件。
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片林子,那么转句就是林子上空的一层云彩。它是来自于景语却超出景语的一层意识。有了这层意识,我们何愁不会给读者一个思维力的空间呢?初学者,往往在转句中发生断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要掌握并合理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做到学以致用。
起承转合的合句就是合一篇始终之意。要根据开始确立的中心,来确定结句以什么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其实,合句就是合题,就是包容,包容起来了才是一个整体。如果诗的题目是全诗画面的一个标注,那么合句就如同标注的立意体现。
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个合句就是充分体现《送友人》这个立意上,来表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挥手告别时候,连马匹都依依不舍,何况人的心情呢?
合句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句,干净利落的合。这就要求,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句的意境上。以一字或两字接转句,使其连接、不断裂,要以意为上。可以明示,也可暗示,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
也就是说,诗歌的“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明确主旨,拓出远神,感染读者,抒发情怀,勾起读者遐想等收结全诗。正如宋朝洪迈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明人谢榛也说:“结句当如敲钟,清音有余。”诗歌的结尾,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抒情收尾。即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意境。
如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抒情的结句,是点睛之笔。读者不难想象,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蜡烛尚能“替人垂泪”,离人之悲,更何以堪!意境深远,韵味绕梁。

还有比较出名的一首,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以抒情结尾要注意三点言浅意真情远。意思是说要让人可以直接看懂,结的要深远。

2、以景收尾。即以景结情的写法,往往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洞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湖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是以景结情的佳作。结句季节是春天,时间为夜晚,地点是郊外渡口,行人及船夫皆无,空空的渡船只剩悠然、漠然了。掩卷之余,读者仍能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矛盾心情:选择出仕,自己有志改革却力不从心;选择归隐,不正像水急时的野渡横舟吗?景中含着扰人的忧思。

又如: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设问收尾。即以发问、反问作结。问得巧,发人深省!
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通过结句的明知故问,诗意拓展了: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美在蛾眉,更美在一片等待中产生哀怨的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巧妙一问,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美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相思?还是男子另有春花秋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矣。
设问的方式有时候是一种议论的形式,例如,李商隐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下面我们来讲解下命题写诗的三种结尾的方式

4、根据题目收尾
根据题目收尾一般有三个方式
A、就题目收尾
根据我们诗的题目来收尾,一般是指命题诗的扣题
B、从题收尾  也就说根据题目我们写出的某些情感或思想来收尾。
C、就题目用虚笔来收尾,
比如老杜的画鹰
结尾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意思是说鹰从画上下来去搏击凡鸟,来衬托画鹰的人的高超画艺。
诗歌的结尾,除上述四种常见外,还有陈述式: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对比式:如李白的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对仗式:如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还有用议论来结尾的等等。

结尾应如何去“合”,笔法很多,用景、情语收尾要注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但最终离不开一个原则:合,必使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回味无穷。
总之,起句和结句。要做到一点就是“起的自然,结的深远”

留个作业 要求写绝句一首 不限制韵,以雪中梅为题。

内容比较多,所以延长了点时间。大家勿怪。下周讲评作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 05:11 , Processed in 0.0607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