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6|回复: 2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9.24第一讲绝句的章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9.24第一讲绝句的章法

讲师:柳三老师

咱们上课的时间是,每周六晚八点半,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哈。


  咱们先简单的介绍下,我们一青学院。或许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但是再听一遍无妨哦,当听一段广告。
  咱们华夏一青古典诗词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25日。一直以来以公益教学的模式,在网络上教授古典诗词写作,咱们一青没有很严格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就是约法三章。在班里,不可以发布任何违反互联网规定的言论,不可以对群友,进行人身攻击。要按时完成班级的作业。
  咱们七期呢,班长是翠袖西风,因为她在内蒙旅游呢,估计没回,以后大家就可以见到,七期采用的是我们一青最早的讲义。有人说了,最早的讲义是不是过时了。其实讲义没有过时的说法的,最早的讲义呢,学习起来比较快,但是理论不过系统。如果要按照我们一青最新的讲义,绝句就可以学一年。那么现在估计很少有人会用一年的时间来学习绝句的写作了。所以我们采用最早的讲义,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写作。我们七期格律诗班呢,从绝句讲起。绝句讲完呢,我们讲律诗。
      班里有不少一青的其他班级的学员,或许这里的讲义和你以前学的不同。就当是换个角度来学习吧。如果感觉越学越乱,越混的话,那就赶快回到原来的班级里哈。当然,也有其他学院,他们用咱们一青最早的讲义在授课。看到咱们换了讲义,以为是我们最早的讲义是有问题的,其实不是这样。大家学习古典诗歌写作,不在于是看哪个版本的讲义,而在于讲师是如何把握大家的进度,有针对性的炼笔和讲解。所以七期的讲师是我,我会陪大家一起学习。同时我们一讲一练一评。这样的话,才有利于大家进步。

      咱们上课的时间是每周六晚八点半,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哈。以后不再通知了哈,咱们开始今天的讲课。
      我们先来讲解绝句的章法,既然要学习写绝句,首先就要知道绝句该如何布局。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
      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是一种律绝。古绝和律绝最大的区别是,律绝必须符合格律,而古绝只要求押韵,不讲究平仄,一般归属为古风。因此,我们现在说的绝句,其实就是指的入律的诗体。
      绝句有时也称“截句”和“断句”。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的,称六绝(这种诗体较少见),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有人说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而绝句就是唐诗里最为精华的诗体。
      提到写诗呢,总离不开起承转合,那么绝句第一种章法呢就是“起承转合”。
      我们先来看首例诗: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里要解释下,黄莺儿的儿字,古音呢,读“泥”平水韵里是平声字。但这首诗是唐代金昌绪的作品,平水韵是宋人整理出来的韵书,唐代人写诗呢用的是唐韵,在唐韵里,儿字是平仄两用的,所以这诗第一句,不存在三平尾的。这首诗采用了倒叙手法,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原因。句句深入。
      为何说呢要打起黄莺呢,因为它在啼叫,啼叫又怎么了,惊醒了我的梦,惊醒了又如何了,因为我在梦里梦到了辽西,梦到了远征在外的他。
      绝句,有谋篇或谋句之说。 可以无“句”,但不可以无篇。 即句子可以不漂亮,但整体必须是漂亮的。  
      这里简单的说下,绝句的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合句,又叫结句。
      在宋代呢有个江西诗派,这诗派里有个人叫韩子仓,有人问他该如何才能写好诗,他说了,你要读懂了,金昌绪的这首“打起黄莺儿”就深的诗之昧了。
      我们再看首例子。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诗首重谋篇,我们提笔写时,心中先要有个构思。后来人们根据前人的作品总结出了所谓的章法,即起承转合。

    那么我们来分析下,贺知章的这首绝句。

起,自然。  
承,进一步描写。  
转,用了一个问句。  
合,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再来看一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起呢,平淡的叙述,承呢,在起句的基础上补充描写回乡时候的一个状态,转和结呢,用了特写的镜头。儿童看到我竟然把我当做了异乡人。

    这个转呢,略有点暗。我们再来看用一个问句来转。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和贺知章的咏柳一样。用问句转,结呢结的比较新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悲慨中不失爽朗之气,既写实,又浪漫;既伤感,又幽默,正是盛唐气象的最好写照。通过一个“莫”字来转。我们可以看出,绝句,一个好的转结,能让全篇出彩。
    在起承转合这章法里,转句比较重要的,大家要记住这点。

我们再看王昌龄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转很明显。 明代李攀龙认为这首是唐代绝句的压轴之作。 第一句的意象和意境也是值得关注的。看了这么多例诗呢,我们要来总结下起承转合这个章法了。

    我们表述的题材蕴含事物的发展顺序、情感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时,一般采用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我们再来个例子,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起句交代了送别朋友的气候和地点,点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氛围;承句补充起句的不足之意,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季节和景致;转句以劝慰行酒,巧妙地托转话题,展开以诚挚的热情表达对朋友的难舍;合句以相见无期,知音稀少表达怜惜之情,可为七绝中的上品。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格律诗的名词,就是阳关体,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折腰体,我们简单说一下:折腰体,是指诗的首联,能守平仄之规,但它的第二联,却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联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两联之间失粘而上下两联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这种格式首见于绝句,因为绝句只有两联,如果上下两联不粘,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

    我们再看一首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这个也转句和承句失粘,同渭城曲一样为折腰体,大家课后可以自己了解下就行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 黄巢的菊花诗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总的说来,章法起承转合, 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多读前人作品,细品而领悟。通俗的说,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指的是出人意料,有新意等等。

    今天我们七期第一堂课,讲的要少一些。看看大家是否可以适应。

留个作业:以送别为题,一东为韵。写七绝一首。

大家的炼笔作业发到论坛上。

讲义呢,今天有宝姐姐帮整理发到论坛七期的讲义栏目

发表于 2016-9-2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讲义。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6-9-2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讲义。老师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 07:05 , Processed in 0.0669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