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5|回复: 1

[学院讲义] 【社课讲义】浅谈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情况及方法第三、第四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三、典故的具体用法


一、诗词中用典故的方卷四、用典故的禁忌

A、 把典故溶进诗中,化典无痕。打个比方,说我们把盐放到水里,融化后,看不到盐,但可以品尝到。

如:

李商隐《昨夜》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李商隐的诗“不辞鶗鴂妒年芳”,本于屈原《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鶗鴂就是杜鹃,杜鹃鸟叫的时候,正是春尽花落,所以即使不知这句在用典,同样也可以体会,不嫌春尽花落,暗指不嫌自己的青春消逝,事业无成。 “但惜流尘暗烛房”,但可惜流动的灰尘使点烛的房内暗了,这是指哀悼妻子的死去,暗用潘岳《悼亡诗》的“床空委清尘”,这已看不出用典。最后“桂花吹断月中香”,用月中有桂树的神话,但看作在月光中狂风吹折桂枝,也可比喻悼亡。这首诗开头结尾两句不当作用典也可以理解,但还有用典的痕迹,只有第二句已经看不出用典痕迹。

记的数年前,我曾题一七律,结尾用“白发清囊须纵酒,豪情犹待再从头。”有人质疑说:“白发指人至暮年,清囊指一事无成,即使再次从头,只不过是一样的结局”,说这句写的不够到位。其实这也是典故的使用方法之一,暗用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即使不当做典故看也可以。

我们再举个例子: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楼敬思云:“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辛弃疾的一首,“甚矣”句用《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 “白发”句用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能令公喜”用《世说新语·宠礼》里讲的王恂、郗超两人做桓温的幕僚,“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能够使桓温或喜或怒,辛弃疾活用这句话,作能使我喜。“我见”句本于《新唐书·魏征传》太宗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 “一尊”句本于陶渊明《停云》诗:“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江左”句本于苏轼《和陶》:“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岂识”句本于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不恨古人”两句,本于《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这首词里典故用的多吧,其实,除了“渊明《停云》诗就”和“江左”两处,一看就知有出典外,其它各处几乎看不出在用典,把出典都融化在词里,即使不知道这些出典,同样可以理解,正如水中着盐了。盐融化在水里,虽看不到盐而有盐味。把典故融化在诗词里,虽痕迹不露而这些出典的用意有的也包含在词里。

“能令公喜”,原句是指桓温对两位幕僚的赏识,这个意味带到词里,成了作者对青山的赏识,把原意变了,原意是赏识人才,这里变成赏识青山,难道没有人才可以赏识吗?因为“江左沉酣求名者”,只知求名求利,所以作者不赏识他们,只好去赏识青山,反过来,也只有青山能赏识他,这里含有很深的感慨。是不是当时没有人才呢?

“想渊明《停云》诗就”,在想念亲友,说明当时的人才和作者都不在一起,因此除怀念亲友外,感叹只有二三子知我,见知我的人少。 “云飞风起”大概联系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把出处的政治意味带到词里来了。在那样时代,自己本可为国效劳,虽古人也未敢多让,所以有不恨古人吾不见的气概。那末,把出典融化在词里,也把出典中的某些意味融化在词里,可以丰富词的意味,使词的意味更浓厚,可供体味。

B、用典还有一种,像用鸡汤煮菜,把浮在汤上的油腻取去,使它净化,这样煮的菜有鲜味而无油腻。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纪昀批:“用巫山事无迹。” 巫山事就是用宋玉《高唐赋》里讲楚王梦见神女,神女愿荐枕席,临去时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来“云雨”往往连用,含有指男女之事的意味。李白在这里,去掉“雨”字,只取“云”字,又把它改为“化作彩云飞”,把这个典故净化了,把它本身所带有的男女之事的油腻去掉了,这比水中着盐的用典显得更高明了。

以上两种是关于“暗典”的使用方法。

C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
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义山咏《贾生》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马子才咏《文帝》云:“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虽同一律,皆有新意。
马子才:宋诗人马存字。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借来指汉武帝。司马相如病死后,汉武帝派人到他家里去找遗稿,家里说有一篇《封禅书》。古代天子到泰山上去祭天地,告成功,称封禅。《封禅书》劝汉武帝去封禅,有迎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意思。
商岩:商朝的贤人傅说,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商朝的高宗知道了,推说他梦里看到一位贤人,形状怎样的,便把傅说找来,立为国相,国家大治。
棹郎:陪皇家划船的黄头郎。相传汉文帝在梦里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把他推了上去。汉文帝回头看到他的衣带后有个洞,后来汉文帝在黄头郎中看到一人,衣带后有个洞,问他姓名叫邓通,汉文帝认为邓就是登天的登,便非常宠爱他。
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李商隐用了贾谊的故事。贾谊是汉初的政治家,受到大臣的排挤,放逐在外。
汉文帝想到他的才能,召他回来,在夜半让出前面的座位来接待他,问他鬼神之事。要是直接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正面说;这诗却从这件事发感慨,感叹汉文帝不向贾生问百姓的事却问鬼神的事,感叹汉文帝明知贾生的才能却不能用他,这就是反用故事。
林逋用了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退职家居,临死前还写《封禅书》来讨好汉武帝,迎合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林逋反用这个故事,说要是皇帝他日来求遗稿,他自喜没有封禅书,说明他不想讨好皇帝,表示他的高洁的品格。
这里也引了马存的诗,它同李商隐的诗写法一样,也是反用,不过他不光是反用,还有反衬作用,就是把反用和反衬结合起来。
汉文帝梦见棹郎邓通,诗里不是直用其事,是反其意而用之,含有他不该梦见邓通的意思。再写商朝高宗的梦见傅说来做反衬,这就见得汉文帝不如商朝高宗。
因为邓通是个小人,汉文帝宠爱他,赐给他铜山,允许他自己可以铸钱,这对国家和人民在经济上都会带来损害。商朝高宗任用贤人傅说,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马存运用了反用和反衬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汉文帝的批判,是有力的。

二、用典故的要领

A、事如己出,浑然无迹。

这个是我们刚才讲过的,化典无痕,《西清诗话》引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之秘藏。

B、纯用易见事、易识事--这个是说,用典故少用冷僻的典故。

《随园诗话》云:“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

C、引用典故须加剪裁,期能切中题。

典故不能完全拿过来就用,适当的进行剪裁,就好象我们刚讲过的,去掉“鸡汤的油腻,保留鸡汤的鲜美”。

试看: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中“三足鼎”与“五铢钱”乃是两则故实,“三足鼎”系指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策划“蜀、魏、吴三足鼎立”事。“五铢钱”乃是汉武帝所铸之钱,所谓“业复五铢钱”,即寓有“复汉”之意也。

又如,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中,“客心洗流水”一句,乃是引用“高山流水”之成语剪裁而成。

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故后世称乐曲高妙曰“高山流水”。

D典故有涉及讽刺讥笑或过于恭维者,皆不宜引用--盖以典讥人有失温柔敦厚之旨;反之若恭维过当,则有失作者之身份与人格。

这个哈,通俗点是说,典故用来写时事之作,不能过于奉承,讽喻之作也不能过于挖苦。这个是说的是中国的中庸之道。

如:

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野人宁得所,天意薄浮生。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筑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

使者求颜阖,诸公厌祢衡。

将期一诺重,欻使寸心倾。

君见穷途哭,宜忧阮步兵。

诗中只赞郑之诗词而不及其谏诤,方不至过分恭维而失作者身份。



卷四、用典故的禁忌


1、忌用冷僻的典故。这个大家要注意,如果使用冷僻的典故,那就要在诗后,添上注释。试问,如果一首七绝28个字,注释却用了一百多个字,那这样的诗在现代来说,是不成功的。

网络上很多写手都有这样的毛病,喜用僻典,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典故,大家不知道啥意思,用这个来体现他的水平高、文采好,其实这个是错误的。

2、不该用典处用典,有抛书袋的毛病。诗人在写景的时候一般不用典,抒情的时候使用典故,那也很少直接用典。一般来说,在描写景物、为情感做铺垫的时候,或者说单纯写景物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典,因为确实不合时宜。

如果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典,是一种“掉书袋”的毛病,记的在兰心的总群里,一个诗友发了一首七律,确实写得不错,但偏偏在关键地方用了典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清纯的少女,脸上偏偏有几个大的青春痘。大家说,这个典故要是起到了青春痘的作用,这样的诗还能算写得成功么?

3、忌典故和抒情关联不大。典在东来,情在西。这个是说,使用的典故用得不对。典故也是要为情感主线服务的,不能偏离主题。

4、忌过多的使用典故,而缺少情感主线。我记得早年在网络上一个诗友,写了首七律,自认为才欺李商隐,技压苏东坡。这个人是我一朋友,他这八句诗用了16个典故,我当时也只看出15个典故。

56个字的诗,竟然用了两千多字的注释。让我看完注释后,不明白写的啥意思,这就是学西昆体的弊端,古代也有这样的现象。网络上还有一种现象是,用意识流来写古典诗,这个是允许的,但是不容易把握,搞不好,写出来还是和我那朋友一样,这个是说用典故不能过于晦涩。

5、 用典过生硬,给人的感觉是典故可有可无。这样用典是强行用典,其实用不用都可以的。一般来说,新手过多犯这样的毛病。

6、忌过多的借用前人成句。过多的借用古人的句子,也是用典人易犯的毛病。引用成辞-是典故的来源之一,但是不能过多的引用,这个是考验大家化用的技巧。

7、忌使用典故,如在怀古作品里,降低主题立意。或者说反用典故的不成功。典故使用不能降低主题的立意,即使是现代人用现代的思维,来考虑古代的事情,也不能如此。例如,大家贬低秦桧,结果你使用典故后,怎么看都象在贬低岳飞,那你这诗完了。

8、忌牵强用典故。最喜欢这样的是乾隆大帝,不过,现代写手也有不少喜欢这样的,乾隆的诗多是如此,一字多意,非要说是引用的典故,这样的作品也是不成功的。

9、忌用典故不尊重事实。一些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可以反用典故,但是,必须要记住,不能把一些已经发生的事实改变。




发表于 2016-7-9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捧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4-29 19:26 , Processed in 0.0733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