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4|回复: 0

华夏一青四期先锋班第九次课讲义---柳三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四期先锋班第九次课讲义---柳三老师     
我们说过,古典诗歌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我们到底去积累什么
我们一青提倡一诗三读
积累首先就是增加一定的阅读量,那么如何去阅读古典诗歌,从中吸取到知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之一:一诗三读 。
前提要抛开个人喜好去读
一读首先要分清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熟悉诗中的典故,了解古典诗歌里的意象;熟悉如何遵循平仄而应用词汇;记住一些韵部里的韵字,记住一些入声字;要了解到这篇作品的中心是什么。
我们初学写作,这些基础的东东一定要弄清,这是有利于我们去积累词汇和运用词汇。 这也是帮助大家积累词汇,积累韵部里的韵字,还有就是要记住入声字的方法 。同样也是增加对古典诗歌积累的过程 。了解这个虽然说是新手的事情,但是还有一个大家要注意的。那就是 利用读诗的这个机会,多积累并且要感悟出诗词的节奏、诗词的语感
你看古代私塾里,小孩子们开始就是靠背诵三百千然后开始对课练习
这些都是为了以后写诗作的铺垫
二读看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表达的效果如何。积累一些写作手法和词汇;增加对语感节奏的练习。
这是有助于大家增加写作手法,如修辞,炼字等一样的,这二读,最好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读。这样能分析出来我们和古人有什么样的区别。要客观的分析古人作品中的优缺点。
古人的作品未必都是优秀的作品哈。我们不能过于推崇古人例如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这首绝句,题目为 宫词,粗看是不错的,但难脱阿谀之嫌。
又如,大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用在七律里的就不怎么样。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再看同样用在词里的一句:
宋·晏殊《浣溪沙》春恨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大家觉得是不是用在词里比用在诗里好呢,那为什么用在七律上,就不好了呢。这就是需要大家考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古人的作品未必都好的,如果用的不是地方,就会显得味同嚼焟,这个大家课后可以结合赏析读一下。我们在举一首来看:
   《雨中花》云:“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得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留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这样的作品,写来毫无意义。所以对古人的作品未必都要依恋的,在读其作品时要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正如陈云同志所说: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大李、杜是公认的诗仙和诗圣,但是他们的作品也未必首首都是精品
    所以读古人的作品时,一定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读。这样才能读出诗味,读出作者的心声,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主。
这也是我们以写作的眼光去读古人的作品,去继承古人的优点。
因为我们和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大家接受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国粹。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词汇已经产生化学反映了. 比如“小姐、道貌岸然、风流”等,在古时,这都是对人的尊称。所以我们再三要求大家必须结合古人所处的时代来读作品,理解作品 。
这也是我们以写作的眼光去读古人的作品,去继承古人的优点。
因为我们和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大家接受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国粹。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词汇已经产生化学反映了. 比如“小姐、道貌岸然、风流”等,在古时,这都是对人的尊称。所以我们再三要求大家必须结合古人所处的时代来读作品,理解作品 。
例如,苏轼的蝶恋花词里的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个是形容暮春时节的景象,现在就成了劝象经典班副这样泡妞的高手了,如果泡妞被拒,我们就会劝他“天涯何处无芳草,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哈
又如,一枝红杏出墙来,原来意思是形容春意盎然的,但是现在这句已经产生了化学反映:红杏出墙,这个是词汇就起了质的变化。
三读:如果同一题材,你来写会如何?如何去临摹古人的作品,如何去化用古人的句子,如何去沿用古人诗里的意象来自己练习写作。
   这不是让大家去照抄古人的诗,而是学习借鉴其手法,技巧等。
   例如:表达同一思想感情内容的,而古人的未必都是采用同一手法
大家要借鉴这种手法,而不是单纯的去临摹古人的诗句。
一般这一读是让大家学会构思,而不是学会去临摹。、
我们下面来讲下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李白的把酒问月里的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又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谢庄的月赋里的一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古人这样化用别人句子是比较多的现象。苏轼可以说是化用的高手 我们刚才讲的化用,只是化用前人的句子,还有就是化用或者说是借鉴古人的句法 。比如,红楼梦里的秋窗风雨词,就是化用或者是借鉴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还有意境上的化用。宋大词人,周邦颜的作品多是化用前人的意境来入自己的词里用来铺垫 。借前人诗中的意境来给自己抒发的情感进行铺垫,从而深化主题。
这个大家是可以读一下周邦彦的作品,看下赏析就会有所了解的,我们就不再举例了。
还有手法上的化用也叫做借用,就直接把前人的诗句拿来。如小山的《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就是借用了唐人翁宏“春残”的诗句,再比如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天静沙》里这样写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是把景物罗列出来,这样的手法,古人多用。虽然景物是罗列出来,但是有情感做为纽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也是化用的前人诗里的技法.这手法 唐代温庭筠也用过,他有首五律里 有这样一句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样的手法就是后人借用前人的,也可以说是继承。
再次重申三点:
   
第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第二 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再华美,句子再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平时看大家没事光对联的,所以对联也如此。
    第三 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当然能出新是最好的,刻意的去追求出新,很容易搞成画虎不成反类犬。下面我来举一些自己当时学诗读诗的例子我们一提到离别,总会第一印象出来,那一准是离情别怨
要是我们写以离别为题材的作品,也多是从离情别怨来构思
其实古人写离别的作品,未必都是离情别怨类的                      例如著名的红豆诗原先就是一首赠别的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这个是王维赠别李龟年的作品王维红豆诗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我们再来看下其他送别诗北宋苏轼的《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这是写送别的诗,离情别怨是古人诗中最长见的题材,那么写离别非的要写的很伤感吗。我告诉大家,很伤感吗,不一定。苏轼的这首别开声面,描绘出一副很乐观的画面。
又如
南宋杨万里的,名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送字,尽在景色上着手,如果隐去标题,我们还以为是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通过美景的描述,其实表达了作者明送暗留的心情,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熟悉了杨万里,却不知林子方何许人也。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读古人的诗,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来读,只有这样才能读的明白。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我们是读不出诗中送别的含意的。这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这个是要告诉大家把视野放开阔些。不要一提到婉约就是风花雪月,一提到豪放准是大江东去。
我们写诗的时候,要记着一些最根本的东东
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意境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意境,要知道如何勾勒出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这个说白了就是学会用景物说话,
我们要表达的情感,不要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出来
这个是我们写诗填词的根本,我们要掌握这种手法
今天看来是服务器弄不好了,
本来是想给大家点评下作业的,看来是点评不了了
我们用了四十分钟,简单的讲了下如何去读诗
晚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2 19:15 , Processed in 0.0566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