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2|回复: 0

转 杂论三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是自小就两部书全看。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读了一遍。其他三部,都读了好几遍。
小时候读三国,注意的是武打和战斗的描写。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英雄本色,特别佩服。再加上《隋唐演义》,李元霸,尉迟恭。我有时真想知道关羽和秦琼谁厉害。
岁数越大,越喜欢《三国演义》,越佩服“老不读《三国》”的至理名言。少时读三国,看谁是英雄,接受书中定论。现在读三国,看英雄怎么形成的。“乱世出英雄”,此话千真万确。三国之所以百读不厌,皆在于其对乱世及英雄的描写。读三国,读的就是一个“出”字。真英雄不论出身如何低贱,必能审时度事,一举成功。刘备起自布衣,终成一方之主。孙策为一校尉,建成百年基业。曹操名门之后,子孙转承汉祚。
三国英雄,家喻户晓,自不待言。可读之处,在于叙事。时事造英雄,英雄出于时,成于事。无时,则无事,无事,则英雄无所用。三国时代,华夏大乱,朝代更迭,军阀混战,因此时时有变,处处生机。有胆者借机生事,有智者借事得益。有胆有智,独霸一方。能独霸一方,又能聚贤用能者,终成大业,一统天下。
每读三国精彩之处,无不感叹世之艰难,人之坚毅,结果又多么类似。无非是甲得乙地,丙败丁胜。英雄出,百姓死。你争我夺,千军万马,勾心斗角,杀伐征战,千年之后,留给我们的,无非是精彩的故事及绚烂的电影。读书有情,心领神会,自然不甘于散漫消遣,虽文笔不及三国,但深切体会,难以自禁,因此随笔,至少不负多年读三国化的时间。
曹操用人
曹操成功,除胆识之外,在于用人。官渡之战前,郭嘉言曹有十胜,袁绍有十败,曹数胜于用人。
曹操求贤若渴。每到一处,必广求能人,访贤问才,一有机会,必不错过。最能体现的一件事,莫过于曹操对关羽花的心思了。为得关羽,曹操费尽心机,即使最后明知必将失去关羽,也矢志不渝。
曹操敬才,出于天性,讨董卓时,关羽无名小卒,是曹操不计资历,关羽才得以出战,温酒斩华雄。事后唯独曹操送酒食慰问刘关张。当时曹操,未必有灭汉自立之心。相反,曹操则是一心为国,灭董安汉。因此保关羽,问三兄弟,实出于服能敬才本心。
用人唯贤。曹不计前嫌。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陈宫恨曹,助吕布几次险些要了曹操的命。操攻下邳,陈一箭射中曹操伞盖,曹恨,发誓杀陈宫。下邳破,活捉陈宫,曹操竭力劝降陈宫,可惜陈宫恨曹操入骨,宁死不降。曹没办法,只能成全陈宫。即使如此,曹操留下陈宫家属,可谓仁至义尽。即使曹操对吕布,如果不是刘备一句话,吕布未必被杀。
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亲疏不间。曹洪是曹操同族,又是最早助操起事大将之一,失樊城于关羽,几乎被斩。
不计小过。许攸官渡之战,应属头功,后被许褚所杀,曹操不问。
用人不疑。官渡对袁绍,生死攸关。许攸来降,曹操完全相信许攸。因此大胜袁绍,大业无虞。
讨董卓
讨董卓的失败,是后汉分裂的开始。本来袁绍曹操,意气风发,希望一呼百应,除掉董卓,恢复朝纲。讨董却使每个人认识到,关键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意。孙坚曹操更是以血换来的教训。
讨董必定失败的最终原因是皇室的败落。起事的曹操和袁绍本来都是无名之辈,无以服众。何进被杀,群龙无首。乌合之众,难成大事。
董卓西逃长安。中原无法无天。各路诸侯得以拥兵自重,互相兼并。天下自此大乱。孙坚先是与袁术结仇,后又为传国玉玺得罪袁绍集刘表。曹操兵败,只得重整旗鼓。袁绍则趁机取得河北。
王允与董承
董卓专权,王允谋之事成。曹操专权,董承谋之事败。前后两事,极为相似,结果不同,原因何在?
其一:世况不同。董卓时,黄金被灭,诸侯初起,势力不大。后汉虽弱,尚能苟延残喘。曹操时,诸侯割据,形势初定,互相牵制。汉朝瓦解,只有名存实亡。
其二:人心不同。董卓时,连年战乱,人心思定。诸侯无出类拔萃者,因此汉室仍是正统。王允灭董,可称去恶扶正,因此朝野附和,得掌大局。曹操时,中原相对稳定。民众休养生息,曹操实权,汉室空架。董承灭曹,名义上虽是扶汉,实为谋反。因此无人附和,事败难免。
其三:董曹不同。董卓掌权,不行仁政,不得人心。除李儒以桌婿死心塌地之外,无人真心实意相助。李傕郭汜有奶便是娘,董卓死后,若不是王允不赦,亦不至以为董报仇之名,大闹长安。曹操得道,勤政养民。谋士众多,武将如云。而且众人忠心耿耿。
其四:王董不同。王允知道董卓依赖吕布,因此在吕布身上下功夫。得了吕布,便是得了董卓护心甲。董承则不同,连结死党虽多,除马腾外,无人有兵。而马腾则三心二意,胸无大志。董承无兵无人,因此只能梦想以家丁击曹,最后也只能以谋刺曹操敷衍了事。再者,王允为杀董卓不惜美女。董承则为侍妾而事泄遭灭族之祸。
何进
蠢的不值笔墨。乱世出英雄,也出狗熊。要是世道平安,此类狗熊也坏不了大事。世道大乱,又赶上大权在手,小蠢猪难免做出大蠢事。大凡乱世,总会有此类人物出现。不是何进,也是张进,李进,王进。
袁绍
英雄变狗熊。想当初,意气风发。杀宦官,保少帝。面责董卓,毫无惧色。讨卓事散,听机谋,取冀州灭韩馥,首为一方独霸。战公孙瓒,面对赵云,英勇奋战,足为丈夫。灭公孙瓒,成事河北。
讨董卓,公认盟主。本可大有所为。天时,地利,人和俱占。但嫉贤妒能,鼠肚鸡肠。最后众叛亲离,名败身裂。亲子互杀,天下归曹。
陈宫
才智不下郭嘉程昱二荀。理想主义,心情复杂,第一个看出曹操是英雄的人。操杀吕伯奢,宫背操而走,无可非议。曹灭吕布,活捉陈宫,宫死不降曹,可惜可叹。
宫足智多谋,亦重德恋情。重德:不能容忍吕伯奢无辜被杀;恋情:随吕布失意不叛。与贾诩处世之道正相反。贾诩促李郭攻献帝,实为不德,后弃傕而走,择明主而事。因此贾诩乱世得生,保命建功。陈宫则乱世蒙尘,死无建树。
贾诩
贾诩初为李傕谋士。李傕、郭汜大闹京师,皆贾诩之谋。本来董卓被吕布所杀,李郭想弃官逃跑。贾诩建议,与其成为逃犯,不如拼个鱼死网破。因此才有李郭之乱。后来李傕劫献帝,郭汜劫公卿。贾诩屡谏李傕不听,还险些丢命。贾诩因此知道李傕不可事,逃奔张鲁。
后事鲁侄绣,屡出奇计,大败曹操。难能可贵的是,不以曹势大而被绣降槽。贾诩知张绣不可成大事。但因张绣对其言听计从,因此忠心事主。后顺时度事,劝绣降曹。不仅保了张绣,也保了自己。
事曹多年,明哲保身。频献佳策,不入党争。不拘泥于意识形态。曹操谋士无数,贾诩是几个少有的不倒翁之一。钟繇,华歆可算是另外两个不倒翁。钟繇属行政官僚,南征北战,少有参与。因此三国少有笔墨。华歆人格低下,为世人及后人所耻。其他谋士中,郭嘉大谋,可惜英年早逝。荀彧,荀攸,程昱不识时务,老脑筋。事曹三十余年,皆郁闷而死。
后来晋灭曹,贾诩仍是晋重臣之一。以寿七十余善终,乱世少有。
识时务者,无出贾诩。
鲁素
大智若愚。大才大用。机谋逊周瑜,方略不下诸葛亮。鲁素为周瑜所荐。孙权初见,畅谈彻夜不倦。
早在诸葛亮三分天下之前,鲁素就点明孙权:“汉室不可复”。孙权用鲁素政策,招兵买马,经营江东。鲁素一切大处着想。不计小利。国家内强于人顺天和,外强于兵精量足。曹操大敌当前,只有鲁素力排众议,促孙权联刘抗曹。鲁素有宰相风度,忧国家大策,略战计小谋。不惧诸葛亮才智超群,不忧刘备作大成气。
鲁素明白,东吴人力物力皆逊曹魏。蜀汉强大,可减轻曹魏对东吴的压力。这与诸葛亮三足鼎立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鲁素对讨还荆州三心二意。在周瑜看来,鲁素如同傻子,被诸葛亮骗来骗去。实际上鲁素有苦难言。如果点明以荆州换和平,孙权一定不答应。
董卓
后汉三国首恶。小人得志,无恶不为。三国写千余人物。没一个比董卓更坏的。平黄巾身无寸功,靠巴结贿络得权。得以进京专权,本无可非议。但胸无大志,只知吃喝玩乐,妄杀无辜。即使后来李傕,郭汜乱京也是为保自己。最后被王允吕布杀死,罪得其所。
陈琳
大才逢乱世。典型的小知识分子。和平时期,文才可大用。可惜乱世中求生不易。先是何进不用其谋,至有董卓之乱。后来错随袁绍,大骂曹操。幸好曹操大度,为其所用,得以安身。
智过杨修。然不以小聪明自误。
吕布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武艺绝伦,事大难为。吕布之勇,三国武将之首。关羽张飞 ,勇冠三军,双战吕布不胜。当代人敬吕布之勇如神,因此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吕布死后多年,曹操仍以“吕布之勇”赞叹马超之勇。以围棋术语讲,吕布属“超一流”。其实,吕布独为“超超一流”不应过分。
吕布辈分,长于曹操,刘备等人。因此吕布称刘备“贤弟”,张飞大怒。可惜汉初军阀中,为一被活捉斩首的人,就是吕布。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虽然都没成功,可都是病死。吕布头号战将,却落得身首异处,有勇无谋,没有更好的例子了。
郭嘉
英才早逝,实为可惜。众谋士中,曹操最欣赏郭嘉。郭嘉随曹操十年,大略小谋,无一不被曹操采纳。以至死前最后一计,曹操深信不疑。曹操败走华容,用的是郭嘉之名,羞辱和斥责众谋士。
郭嘉可贵之处,在于既通大略,又善小谋。袁绍十败,曹操十胜之说,是郭嘉对当时形势最好的总结。其后征战,出谋划策,计无不成,实属少见。才智不下诸葛亮,若非早死,灭东吴刘备,必属郭嘉。
赵云
勇冠三军,少计乏谋。除刘关张及诸葛亮之外,书中最推崇之人。也许是三国中最“长寿”之人。出道于第七回袁绍战公孙瓒。死于第九十七回诸葛亮出兵伐魏。长板坡救阿斗,赴东吴保孔明,荆州二救阿斗,七十力斩五将。赵云随刘备孔明近五十年,身经百战。可谓蜀汉头号战将。
赵云忠诚可靠,做事从不出错。因此刘备见刘表,赴东吴,都用赵云保护。诸葛亮借东风,也是赵云接回。
赵云形象如此好,没人愿意用“有勇无谋”来评价赵云。可是赵云征战五十年,不见其用一计一谋,从未独当一面。关羽水淹七军,张飞智擒严颜,均显帅才。赵云武功虽好,却难为帅。刘备称帝,关张分守重镇。汉中乃蜀汉门户,按赵云资历,非其莫属。但诸葛亮却让魏延为汉中太守。足见诸葛亮对赵云的看法。
英雄事英主。可赵云却不识英主。先从袁绍,后随公孙瓒,最后从了刘备。如果不是有诸葛亮助刘备,难讲其最后归宿。其实赵云有无数次机会投曹操。果投曹操,赵云定能人尽其才。为曹魏名将之一。
再有一事,足证赵云忠实有余机敏欠少,因此不可不论。赤壁战后,马良献计刘备,攻城占地,发展实力,先得零陵。赵云奉命,攻取桂阳。太守赵范投降,更献寡嫂与赵云。本来赵云可得桂阳,再得美女,两全其美,又可用赵范继续守桂阳安定民心。为大将者,不仅要知道如何攻城掠地,更应知道如何建国立业,应时而变,大事当先。刘备兵少将寡,生于夹缝之中。因此马良献计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此乃安邦帝国大计。赵云应知道,武将开疆扩土,文官守城治民。赵范主动请降,乃刘备求之不得。得城纳妇,利国利己。即使无心纳妇,也应以安民为重,好意婉拒,或可请示刘备做主。然赵云怒拒赵范,毫不留情,致使赵范再反。虽终得桂阳,却自己险被谋害。后来赵范仍为桂阳太守,诸葛亮,刘备都认为娶赵范嫂为美事。赵云托词,实属迂腐僵化。不知此事是不是诸葛亮后来不用赵云独守一方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赵云是三国中褒奖最过分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 04:12 , Processed in 0.0609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