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回复: 0

[文心阁讲义] 文心阁二期第三讲 诗歌的拟题,起承转合的详细阐述以及讲一些绝句的章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三讲 诗歌的拟题,起承转合的详细阐述以及讲一些绝句的章法

今天是文心阁第三讲 诗歌的拟题,起承转合的详细阐述以及讲一些绝句的章法
古典诗歌的题目呢,说起来大家都很模糊。有的诗歌就没有题目,就是截取诗开头两字为题的,有的呢,就直接用了无题。有的不仅仅有题目,还有一段序作为诗的补充,下面我们来重点的介绍下古典诗歌的拟题。

我们看过一首词,只有词牌,有的甚至都没有题目,诗是否可以这样呢?
我们先来看下白居易的一首诗
望月有感  唐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诗大家熟悉么,我记得是我小学时候,读的一首。当时还不是很了解。后来问了我父母,他们说,等我长大了就会明白。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这段文字是序,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其实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序呢,是作为诗的一些补充。有题目有序,这才是完整的一个题目。
大家要记住 完整的诗题包括题目和序文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典诗歌都是这样的。

为有
唐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诗,题目是截取了诗开头的两个字,李商隐还有很多的无题诗,是诗真没题目么?其实并不是这样,之所以用无题作为题目,其实就是一些反应男女爱情的题材,统一用无题为题目了,还有一些题目是无题的呢,其实就是由于流传问题,原有的题目失散了,所以用无题为题目了
那我们写诗拟题到底该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古典诗歌的拟题。
拟题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题目?《辞海》的回答是:题为额,目为眼,由此可见题目对一篇文章的重要程度。
我们先看几个我们熟悉的题目:
《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江村即事》《咏怀古迹》《芙蓉楼送辛渐》《军城早秋》《春夜喜雨》《旅夜书怀》《登鹳雀楼》《月下独酌》《过故人庄》。
通过对回忆,田园,怀古,离别,季节,咏物,感怀,登临等等各个方面的拟题,我们可以看出,诗有诗眼,题有题眼,象《题李凝幽居》,在这里“幽”字就是题眼,是大家阅读整首诗的关键所在,作者的诗句也是围绕这个“幽”字展开。

而大家有时候喜欢用一个字来命题,例如《思》《雨》《秋》等等,虽说是题目,但更象是题眼。有了题眼,然后在题眼的基础上,参看刚才提供的那些题目,尽量再增加一些修饰语。以《思》为例,您在思谁,什么身份,什么时候思的,什么情况下思的,什么地点,什么季节思的等等,这样一来这个题目就会显得比较丰满。

但不是说要把上面罗列的都写上,可以选择一二就好,而且一定用文言来写,比如你到黄山旅游,如果写黄山景色,那就是《黄山即景》、《黄山即吟》、《登黄山》等;如果是怀悼古人,那就是《黄山怀古》;如果是抒发情感,那就是《黄山抒怀》;如果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就是《与诸友登临黄山》;如果是回忆当初的情形,那就是《忆仲夏登临黄山》。

这些是我们借鉴古人的拟题,还可以通过化句的方式。象《思公子》就是化句《楚辞•九歌•山鬼》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忧”。唐诗宋词里面可以用来化的句子很多,但是要化得贴切,化得吻合自己的作品,不能跑偏。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化句化题不是造词,不要让谁都看不明白;
二是化句本身就是一种化典,这个典最好别和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典重合。

例如您很喜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然后您就化出来一个《白头吟》,众所周知,《白头吟》是另一典故,所以您的这首《白头吟》所写的内容就要慎之又慎了。
白头吟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诗,相传司马相如在做官后,发现卓文君逐渐老去,于是有了纳妾的念头。于是卓文君就写了这首白头吟,给司马相如。所以,白头吟不可以随便用的。

咏物诗,唐诗里用单字命名的也有。但是现代文中还有说明文和散文这些文体,如果单纯用物体名称来命名,这很容易给人误解,所以象《梅》《竹》《雪》此类名字还是慎用为好。也有的朋友写咏物诗的时候是一咏到底,《咏梅》《咏雪》《咏菊》等等。
那么大家看一下《红楼梦》中的这组《菊花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同样是写菊花命题菊花,可以有这样多的角度、这样多的写法,这不单是在拟题上,也是在写作上对思路的拓展。
另外,诗文和题目需要不具有复制性,它独特、独有、独一无二,哪怕再写也是另外一首不是它。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能是在写作中慢慢体会,寻找那种属于每首诗自己的独特感。

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指出:“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

我们知道了这些,那么在拟题以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讲下古典诗歌拟题的七忌

一忌:文不对题
这个问题俗称“跑题”,考试写跑题作文是要得零分的,所以是个很要命的毛病。曾读过一首名为《问夏》的诗,看了半天最后确定题目和诗文一点关系没有,既没一个问词,也没一个疑问语气,还没一个问号,是一篇写夏景思良人的作品,怎么瞧也没瞧出该作者究竟想问什么、问了什么。

当时很想建议那位作者去读读《红楼梦》中黛玉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跫病可相思?”这才是“问”,问得璞玉浑金,问得一气呵成,问得文符其题。否则的话,就如同把王婆的脑袋安放在武松脖子上,实在令人搞不请楚是什么东西。

二忌:不知所云
这是一类比较狠辣的作者,他们专事造词,造完之后令人不知何物。读过一篇《闲秋》,当时看着这个题目觉得很晕,知道有闲居、闲庭、闲心,真就没听过闲秋,看罢诗文,是篇描写秋日闲适心情的诗作,那么叫做《秋日偶得》、《秋日闲居》都是可以的,总要比造词强上许多。有些朋友存在一个误区,仿佛认为题目字数越少越好,一两个字才好,这是不对的,言简意赅的前提是能够让人读懂,是让读者理解题意基础上的精炼,所以,《秋日闲居》要好过《闲秋》,《农庄春日》要好过《春庄》。不知所云的题目不但不利于读者理解诗意,甚至可能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忌:文题失调
这是一种题目所拟大小与诗文不相协调的问题,或是题大文小,或是题小文大。先说题大文小。比如写首《咏梅》,结果写的就是桌上瓶里插的那枝梅,那就不如叫《题瓶中梅》。再比如写雨,《临安春雨初霁》、《春夜喜雨》,哪个都比直接命名为《雨》强得多。转述一句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抓不住一把的时候,你就抓一绺,能把这一绺写好了,就是一篇佳作。”所以请喜欢写象《咏春》之类大题目的朋友们注意了,有些朋友是不具备这种笔力功底的,那么就不如去写一城之春、一时之春、一景之春、一隅之春,别做那种夸下海口然后一粒一粒咬芝麻的事。至于题小文大,则与上述情况相反,题目拟得过小,无法涵盖诗文内容,题目是《过刘庄》,结果张庄、李庄、王庄都在诗里冒出来了,那就不如是《过农庄》的好。

四忌:用现代汉语
写首古诗然后用一个现代文的题目,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例如,明明是一首感伤岁月的流逝的作品,偏偏起了一个比较现在感十足的题目,<风之伤>、《致即将逝去的青春》。这样的题目配上一首古典诗歌,大家觉的搞笑不?还有的作品题目是《温馨时刻》《幸福时光》的古典诗词作品,更为搞笑。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朋友的一首诗题,是致青春。我于是搞笑的说了一句,这个不是古典诗歌的题目,不如改为致高老庄逝去的青春,还有点味道

五忌:以整句诗句为题
看完这句话可能大家会问,怎么没有以诗句为题的情况呢?的确,是有这种情况,诸如诗经、乐府里就有以首句为题目的,比如《公无渡河》、《冉冉孤生竹》等,而且词里也有这种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年代久远,题目遗失,后人便以首句为题。
我们今人严禁如此

六忌:没题目
这点诗和词不同,诗必须有题目。词可以不用写上题目。题目,题为额、目为眼,是整篇诗作的立意及精华之所在,是读者理解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引导读者阅读诗词的无形之手,是构成诗文的必要组成部分,您的无题目诗就相当于那断头人了。
诗不同于词,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诗必须有题目哦

七忌:千篇一律

这里引用袁枚先生的一段话:“若是今日所咏”之题目,“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

题目尽量避免都用感怀类的题目,大家首先要理解题意,在开始谋篇,切忌不要文不对题。这也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希望今天的交流能给大家一些帮助。还有两点要说明:
拟题的两个注意点
一、是对于一些通用型的题目,要慎用或者是要少用。例如感怀,伤昔。
二、题目是诗的点睛。所以题目有的字,诗中未必非的出现。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阐述一下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它出自元代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起承转合的具体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下
起句
起句分为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
一:明起---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如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二: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如黄巢【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三:陪起—-借他事物引出本题
如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不先说题目,由眼中所见景物,引出正意。

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如明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起句的方式很多,这六种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我们初学写诗必须了解的。

下面我们来看下承句
承句讲起来比较复杂。绝句和律诗的承句写法不同。起句的写法转句和结句的写法雷同,但是承句写法不同。我们先来简单的看下承句该如何写,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在律绝里,一般有两种方式体现
一、直接弥补起句的不足,和起句直接联系。这个最为常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就是直接补充,两句勾勒出一副画面,
还有一种形式,虽然承句是补充起句,但是它这种补充是间接的。
第一种方式还要多讲点:
承句和起句并列。例如,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时候,起句和承句属于并列出现,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起句和承句以互文的形式出现我们先来讲下什么叫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如《江上逢李龟年》又称《绝句》的起承两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又例如
七绝 初春随感
塞北风寒雪未匀,江南水暖嫩芽新。
蓝桥折柳声声问,可忆深闺月下人?

起承句互文,点题初春。
我们来看下承句和起句以并列形式出现,一种方式是使用互文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 起承句都在描写同一类事物。例如都在写景,或者都在感叹

刚才的杜甫的绝句就是都在写景
那么我们来看下另一个例子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那么这个就是在感叹。是承句的第二种写法 是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我们刚才说了,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也有两种方式
第一直接进行补充,要求承接要紧密
例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个时候承句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也就是弥补了起句的不足,因为诗句受字数限制,不可能一句中表达很多的意思。
第二种方式呢是间接的进行补充,要求承句承接起句的时候舒缓。一般情况下,承句这个时候是在造境,为营造氛围而进行铺垫。
例如
且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
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
花吐清香月拂襟。
这句就是在造境。
这两大类承句的写法是绝句中最为常见的方式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
转的四种技法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
三: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又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题旨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兄弟,即为扩转法。

下面我们来看下结句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即为收束结句。要不着迹,或就题作结、或题外作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张说【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
又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君问…,…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

1、用景语结句,例如 《乌衣巷》的结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 “江城五月落梅花”又如 “满阶梧叶月明中” 用景语结尾最容易做到结的深远。

用情语结尾比较出名的一首
《题鹤林寺僧舍&#8226;寺在镇江》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

这是第二种方式。用情语结句。用情语结句,要注意结句不能写的晦涩,这样大家看不懂不成,要做到言浅情深

以上就是起承转合的详细阐述,要求大家对起承要先掌握住,转结呢,先了解一下。

下面我们延时一下,再讲一些。学诗的五个常识
记的以前有个诗友在聊天室里和我讨论诗词写作的问题,当时我给总结了五个要点
A、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古人也常会这样讲,说若没有高人一等的才学,不要去用诗词写梅花,因为好的诗句都被前人写完了
其实这句话,有点片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同样的事物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习古典诗歌写作,首先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观察自然景物。
B、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在华美,句子在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 。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他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成篇是古典诗词写作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成篇呢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也就是说我们在写诗前要知道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要在写后,知道表达的是否到位。还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给大家讲个笑话,
说世界上先有的伯乐,后有的千里马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呀,伯乐的儿子问伯乐,那千里马有什么特征呢,伯乐说了,第一叫声洪亮,第二弹跳力强。于是伯乐的儿子,很快的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带给伯乐看。伯乐看后呢,哭笑不得。因为他儿子带回来的是一只青蛙。

虽然这个是笑话,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初学写诗的时候,都会犯这样的毛病,都会把诗中某一句写的精彩,但是忽略了诗的整体却不精彩。这个是新手通病之一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一首诗的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

C、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
这里需要讲三点。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得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认识格律;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出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也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不要错误的认识,古人的情感和现代人完全不同;
D、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先继承,然后再推陈出新。
E、诗贵浑涵。
  蛇足:唐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这点需要大家去领悟。领悟古典诗歌的写作要多使用形象思维这个道理
我们用一刻钟的时间,主要给大家谈了下一些个人的经验
这个是08年地震的时候,有个想学诗词的小姑娘,来问我。我就写了篇文章给她。这是文章里的内容的一小部分

我们接着讲绝句的章法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绝句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分别是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的
叙事+写景
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的上部分不管是在抒情还是在叙事,甚至是在议论,下部分在写景的时候,这种手法,很值得大家玩味。写景多是在承接上部分,用景物来把情感抒发到位,或者是把提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明白。这样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予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叙事+抒情
这种布局方法,多是以事引起的情感抒发。事和情不能分离。否则这诗写的不成功。
这个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样,前两句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只要后两句是抒情,那么这个写的景和叙事,一定不能和抒发的情感分离开来。因为写景或者叙事是在为抒情而铺垫我们来看下例诗:
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其实这种手法最出名还是李白的那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看首例子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我们来说下,不管是因景生情,还是因事生情,这个抒情要注意多使用我们讲过的化虚为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诗词写作技法赋比兴之比这个方法此外,我们以后还要讲移情和移觉的方法。
叙事+叙事
绝句上部分在写景或者抒情再或者叙事,那么绝句的下部分也就是三四句在叙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个是在间接抒情。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们再来看下明归有光的诗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叙事+议论
这个是因某事产生了议论或者是感叹。
刘克庄 莺 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我们在上节课说过,一般来说这个绝句的三四句在议论,表达的是一种理趣或者是意趣。拿这首诗来说,说的是莺穿梭于树枝之间,就好像在织梭,然后接着表达阳春三月繁花似锦,这个要多少工夫才能织成。
今天的课内容有点多,但是很多都是需要了解的,至于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多。我们下周继续讲课。预计在下周课后,我们就要开始放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4-27 22:46 , Processed in 0.0562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