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8|回复: 17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九〕总评·完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九〕总评·完结
我们就把李商隐讲到这里,我要做一个结束,就是要把李商隐和杜甫、陶渊明做一个对
比。     
  
先从形象上来说。杜甫的诗所选取的形象,多半是现实中实有的形象,像他在《秋兴八
首》中所说的“昆明池”、“织女”、“石鲸”、“露冷莲房”、“波漂菰米”、“蓬
莱宫阙对南山”、“瞿唐峡口曲江头”,总而言之,杜甫所写的都是现实中实有的形象
。李商隐所写的常常是现实中所无的形象。陶渊明所写的是现实中概念的形象,比如他
说一只鸟,不是真的有一只鸟,而是他心中的一只鸟,但鸟是现实中可以有的,所以是
现实中概念的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从结构组织方面来说。我们先说杜甫,我在讲他的《秋兴八首》时说过很多次了,杜
甫是一个理性、感性两方面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不管是一句诗、一首诗,还是一组诗,
结构都是有呼应的,理性是非常细腻的,他的安排是很好的,同时还有那么强大的感发
。他的诗有非常完整的一种结构的呼应。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呢?他的诗中有很多非理性的形象,但是诗的结构有理性的组织。李商隐的特色
是很奇怪的,不管是章法还是句法,他都是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李商隐的
《锦瑟》诗中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是一个回想,然后中间四句
是他所回想的事情,然后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总结。所以说,他
的诗有理性的结构,可是中间所结合的这些形象都是非理性的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呢?比如“栖栖失群鸟”(《饮酒二十首》其四)那首诗,陶渊明说“栖栖失群
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他是在直叙,他说有一只鸟找不到一个
归宿,每天飞来飞去地找,这只鸟的叫声很悲哀,“厉晌思清远,去来何依依”。然后
他说,“因值孤生松”,看到一棵松树,所以“敛翮遥来归”,收起翅膀就飞下来,“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他还是在直叔,他是在很平顺地叙述。我们还讲过陶渊明
的《咏贫士七首》其一,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这四句说的是孤云,然后他说“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
归”,他是说一只鸟飞回来了,然后他又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那“量力守
故辙”的,已经是贫士了,他现在说的是人,他是由云而鸟而人,他不是直接地叙述,
他是一层一层地转折下去的。
发表于 2014-5-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宝妹妹辛苦,这样好的东西发到论坛上大家都能看到,真是谢谢田宝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四句说云,四句说鸟,四句说人,彼此不连贯怎么办
?他在转折之中把这些都连贯起来了。因为前面都说的是云,所以在写飞鸟之前,他说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鸟在早晨“朝霞开宿雾”的时候飞出去了,当他写鸟的
时候,“霞”、“雾”跟第一个段落的“云”彼此有相接近的、连贯的关系。然后他说
这只飞鸟“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它回来得很早。接下来说到人的时候,第一句
是“量力守故辙”,我度量自己的力量,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任你们走多少新奇的、花样的路,我知
道我只能守住我自己这一条路,心甘情愿忍饥耐寒地守这条路。这种“量力守故辙”的
精神,跟那只鸟“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的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说,陶渊明
在层层转折之中,他或者是在字面上有呼应,比如“朝霞”、“宿雾”跟“孤云“;或
者是在精神和感情方面有呼应,像从“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到“量力守故辙”。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写诗的时候有种种变化,有的时候是直叙,有的时候是层层转折,而他感发的作
用在转折之中没有断绝,是连贯下来的,而且就像宋朝人赞美他的,说他“自写胸中之
妙”,是自己写他内心之中的一种感觉,是很微妙的一种感情和思想。他不像白居易,
也不像韩退之,因为白居易跟韩退之写诗的时候总要先想到别人。白居易说,我写的诗
一定要老妪都能理解,每一个人都懂才可以;韩退之说,我一定要写得很奇怪,让大家
都不解才可以。可是,陶渊明写诗是直接地写,平铺直叙,他也不怕人家说,这个人怎
么这么笨呢?老是平铺直叙地说。这没有关系,因为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就是这样进行的
,所以就这样写下来了。当他层层转折的时候,别人可能看不懂,看不懂没有关系,“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你们尽管不懂,我的思想感情是这样进行的,我就这样把
它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所以“自写胸中之妙”。还要再加一层,我
们以前讲过陶渊明的三首诗,讲了他的《饮酒》诗里边讲飞鸟的那首诗,还有《咏贫士
》中讲孤云的诗,另外我们还讲了他的《饮酒》诗里边“结庐在人境”那首诗,大家还
可以看到,“孤云”这首诗以及“栖栖失群鸟”那首诗,这两首诗都是以形象开始的,
都是用形象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可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他就是在说
明,就是在说理。他是在说他自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诗有的时
候用形象,有的时候就只是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诗歌的好坏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一定要诗中有形象就是好诗,没有形象就是坏
诗;也不是说大家都能看懂,平铺直叙的就是好诗,或者一定要让人家看不懂才是好诗
。写诗的时候,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只要你表现得好,都可以称为好诗。
  
  
我们曾经把李商隐跟杜甫等做过一个比较,之后又讲了李贺,现在可以把李商隐跟李贺
做一个比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李商隐一方而对于传统有所继承,另一方面也
是有所突破的。关于他对传统的继承,比如我们曾经讲过他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说那首诗受了杜甫的影响;除这旨诗之外,他的一部分的七言律诗也受了杜甫的影响。
另外,我曾经讲过他的《韩碑》,说那首诗受了韩愈的影响:因为他写的是韩碑,所以
他就模仿了韩愈的诗风。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杜甫跟韩愈的风格本来不一样,但是我
也说过,韩愈同样受过杜甫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用字造句,杜甫、韩愈都讲求用字造句,但韩
愈的用字、造句是希望能够有所创新,所以他特别注意在这方面创新甚至猎奇,故意跟
前人不一样;杜甫也注意用字和造句,可是杜甫的用字造句是与他的感发生命结合起来
的,这与韩退之那种用思想去安排的创新和猎奇有着根本的不同,韩愈的用词造句常常
不能与他的感发完美而且自然地结合起来,而杜甫的用字造句是与他的感发非常完美地
结合在一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和杜甫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不管是杜甫还是韩愈,他们所写的诗句一般说来都是比
较写实的:不管是杜甫所写的安史之乱的乱离,还是韩愈所写的听颖师弹琴的描写音乐
的声音,或者描写他的见闻,像他的《山石》一诗中所说的“芭蕉叶大栀子肥”之类的
诗句,不管他们所写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般都比较现实,是现实中的景物见闻。可
是李商隐呢?他虽然在七律的文法构造上、在用字造句的创新猎奇上都曾受过杜甫与韩
愈的影响,但他已经不是写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较而言,他不但用神话、用想象来写,而且他所
写的感情,无论写的是他在党争之中的那种很困难的处境,还是写他的很秘密的不可以
公开、不能被社会所承认的一种恋情,无论他写的是什么,他往往不写具体感情的事件
,不是很明确地写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他所写的是感情的本质,像“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炯”,像“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等等,他
所写的是感情本质的一种感动、一种感发,而不是写那些事件。而杜甫跟韩愈,他们所
写的一般还是可以具体指明的事件,你可以看出他写的是什么事情,可是李商隐的诗往
往是不能够具体指明的,而这种特色,在中国传统之中是一种突破。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次说过,李商隐也受了李賀的影响,因为现在我们把唐诗中一些重要作者大多都讲
过了,因此可以做一个归纳,就是说做最后的一个归结的总论。李贺的诗我们也看到了
,他也是在用宇造句方面创新猎奇的一位诗人,但他的创新猎奇跟韩退之又不一样。我
说过,韩退之是比较写实的:“芭蕉叶大栀子肥”,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可是李贺所写
的什么“老鱼跳波瘦蛟舞”,什么“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之类的,那
些形象不是现实的,而是神话的、是想象的,是一种“非人世”的形象。李商隐也喜欢
用神话想象,喜欢用“非人世”的形象,这是受到李贺的影响。所以李商隐受过杜甫的
影响,受过韩愈的影响,也受过李贺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贺的时代比李商隐早一点,李商隐还曾
给李贺写过小传。他受了李贺的影响,但是他跟李贺不同,就是说,李贺用这些神话的
想象、“非人世”的形象的时候,他跟韩愈一样,是经过思索得来的,只不过韩愈用的
是现实的形象,李贺用的是非现实的形象,但是他们两个人在用这些形象或者这些文字
的时候,是拼命在想,是制造出来的。这话很难说,但是你如果仔细地体会,就会分辨
出这些不同,他是用思索制造出来的。那李商隐呢?他也是写“非人世”的形象,可是
李商隐的“非人世”形象,就是我说的,是跟他的感动和感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同样
用现实的形象,韩退之偏重于思索安排,杜甫是跟感动感发结合在一起的。同样用神话
的想象,用“非人世”的形象,李贺是思索制造安排出来的,而李商隐是跟他的感动和
感发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整个诗的演进有相似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这是我们要
分别清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是从概念上面外在地去看待它,而且从价值判断、情感感受以及内心活动、内心
倾向等这些方面,使历史能被你自己所理解、所统摄。你要设身处地,你要投身于历史之
中。所以克罗齐曾经讲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然历史并不是当代史,克罗齐之
所以这样说,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写出来的,都是当代人凭
借当代的对人生、对历史的这样一种体验,站在当代的高度去评价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现
象。
  
发表于 2014-10-1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宝宝的分享,收益颇多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求求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6-2 12:27 , Processed in 0.1433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