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8|回复: 0

【原创】郑板桥画论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9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他的诗、书、画擅名当时,流誉至今。特别是他笔下的兰、竹,是积几十年专功之所发,真乃形神兼备,实为中国画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他的画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完整地反映了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更是他艺术实践的总结,其对中国画理论的卓越贡献,早为世人所公认。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代画坛宗师的郑板桥,他的画论中的很多见解,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所启迪。
一、重观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郑板桥说:“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竹》):“阁外有修篁一丛,幽绿悦人。风晨月夜,坐窗前奋笔为之写照,极具情趣,此活稿也。较之与可粉本,有过无不及。神理妙境,我得而师之矣。”(《答程羽宸》)这些话直截了当告诉人们,他的画竹并非得自书本或某人的真传,而缘于自己积年累月的观察和长期不懈地对“活稿”的临摹、写真。
    观察,认知事物的起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哪一天能少了观察?没有对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就无法深入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又怎能制定出合乎学生实际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不重视观察。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学习时、游戏时、师生交往时、文体活动时,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全方位地去观察自己的学生,才能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来了解其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才能在实施教育行为时有的放矢。郑板桥为了经常能对竹子进行观察,便在自己的宅院里种植了大片的竹子,每当茶余饭后,或伫立凝视,或绕竹徘徊,他在看风中之竹与雨中之竹的不同,他在看夏日之竹与秋日之竹的不同。观察的积累比较,终于使他胸有成竹,下笔出神入化。我们也应该练好观察的硬功,不仅要有一双明辨毫厘的眼,还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何况,我们今天观察自己的学生已比当年板桥观竹更多了现代化的手段,完全可以进行重点场合、重点对象的定点、定位观察,以进一步提高观察效果。很多优秀教师,他们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无不强调观察的重要。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曾说:“每天早晨,我都对孩子进行仔细的观察”(《永远和孩子在一起》),而于漪老师则说:“教师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平日与学生的交谈接触中,细心体察,深入了解”,“以敏锐地通晓其变化与发展”(《在探索语文教育的道路上》)。因此,我们要在一个“看”字上多下功夫,以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生,避免“闭着眼睛捉麻雀”,才能像板桥先生作画那样,“横涂竖抹,左右逢源”。
二、重变化——“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竹》。)郑板桥这几句话道出了观察与创作的完整过程,其言涉表里,道及内外。“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竹”之论,用以概括备课、上课的过程特点,也是极为生动、形象的。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怎样备好课确是要动一番脑子。认真研究一课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选取最好的切入点,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顾及知识的前后联系,确定传授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选取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这种分解知识、考虑教法的准备过程也就是备课的过程了。如果说一篇课文是教师的“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备出的教案就已是“胸中之竹”。它不再是一块生铁,而是融进了教师智能的熟铁。它是对课本知识的条分缕析,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的肢解;它是对课本知识形象、生动地再现,而不是照镜子一样机械模仿;它是对课本知识科学、理性的接收,而不是毫无选择地生吞活剥。这“胸中之竹”,又怎能等同“眼中之竹”呢?但备好课,并不等于就能上好课。任你备得再认真、再细致,又怎能预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呢?课堂宛如战场,瞬息之间千变万化,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它不光能根据自己的教案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更重要的是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于轻松和谐之中完成教学。而这课堂所授已根本不是教案的“原版”,即“手下之竹”早已不是“胸中之竹”了。
    板桥的“三竹”之说,其精髓是一个“变”字。变则通,变则活,变中有不变,不变之中又有变,这就是教学的辩证法。
三、重创新——“论教要得教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郑板桥绘画强调师法自然,却并不反对学习别人的长处。实际上,他是很注意吸取前人及同时代人的绘画经验的。七十岁时,他还曾感叹李鱓去世,不能与之“商量画事”。但他学别人的长处,却为的是自己有所创新。他曾在一 幅兰花图上题字道:
    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曾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这里,郑板桥正确处理了学习别人与发展自己的关系问题。既要学习别人长处,又要保留自己的风格特点,画画是这样,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就必须广采众家之长,向教坛名师学习,向周围同仁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只有博学百家,才能丰富自己,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学习别人不能丢失自己。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工作能力不同,一味模仿别人,得其形而弃其神,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而已。今日钱梦龙经验,明天魏书生教法,不看对象,不讲实效,生搬硬套,浅尝辄止,还能不自迷其途,自乱阵脚?“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如果把名师的车辙当作自己的道路,那也永远只能是一个平庸的教书匠。“不能全学,亦不必全学”的原因就在这里。
四、重苦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自古以来,卓然成家者,大都是经过了长期的苦练和多年的积累。板桥晚年谈及自己的成就时曾说:“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迫而已”(《靳秋田索画》)。这是一位老书画家毕生从艺的经验之谈。做一名教师,没有甘于奉献的情怀,没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精神,想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所建树,那是不可能的。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只有发愤努力,不断学习,坐得住,学得进,才能让知识的甘泉不断滋润自己的心田,才能在教学中活水不断。试看那些誉满教坛的名师们,又有哪一个不是经过了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而获得成功的?醉心权势的人不要做教师,痴迷金钱的人不能做教师,追求享乐的人不配做教师!你如果真能有郑板桥那种“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的专一精神,就必然能掌握教学这门独特的艺术,成为新时代的名师。《论语》载,颜渊在谈到自己老师的学问时喟然长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此评价板桥先生的画论也是不过份的。除上述几方面外,他的“意在笔先”说、“极工而后写意”说、“专而后博”说、“画无定则”说、“熟能生巧”说等,都无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系统整理、研究郑板桥的画论,发掘其教育的矿藏,实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6-9 23:07 , Processed in 1.1163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