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2-20 20:39

妙联成挚友

在内乡县,民间流传着清朝县令和秀才卢士杰(卢后做了翰林)因联成挚友的故事。
卢士杰,内乡县城西大街人。五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浆洗衣裳,拉扯孤儿艰难度日。有时母亲找不到活,娘俩就沿街乞讨。士杰倒也懂事,帮母亲干活,到城外拾柴。他每天拾柴回来,总路过一座私塾学馆,常爬到窗外听先生讲书。一天,先生出了“柳条鞭驴背”,让学生对句。学生议论纷纷,好长时间对不上来。忽听“枣棍戳狗牙”,先生寻声望去,见一背着柴草、衣衫褴褛的孩子站在窗外,非常吃惊。于是就召他进了学馆,问明情况,说:“我不收你学费,来读书好吧!”这是卢士杰求之不得的,但家境只能半天拾柴半天上学,就这样断断续续读了三年,直到十岁时,才正式入学。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士杰常常受到先生夸奖,但也遭到一些纨绔子弟的妒恨。
士杰十三岁时,县里选秀才高中头名。放榜后,以张凤翔为首的一帮纨绔子弟不甘心,跑到县衙门口闹事,击鼓喊冤,污蔑士杰“仗着寡妇娘的姿色,给县令洗衣裳换个头名。穷得梆梆响,还会出个秀才”。甚至把堂鼓都击破,灯笼砸烂,一直闹到掌灯时分才散去。
县令知道,卢士杰是个穷苦孩子,可是否有真才实学还不清楚,决定考考他。于是写下一纸条让书童赶忙送到卢家,并速将结果带回。当士杰接过县令送来的纸条,只见上写着:“同治十三年,风○雨○。”他若有所思,立刻挥笔道:“圣朝七八帝,国○民○。”然后又在下面写道:“尔空吾同空;吾愁尔更愁。”交与书童。书童转回县衙,县令展开纸条一看,击节叫绝:“知我者,卢士杰也!”原来县令想把出句第二分句写“风调雨顺”,故意省去“调、顺”二字。那卢士杰对句本想写“国泰民安”,也把“泰、安”二字省去,并且体会出了县令对清朝失望之情。县令不仅心里有了底,而且对卢士杰机智、洞察世事、忧国忧民产生了敬佩。
第二天上午,县衙门口衙役们有的在整理什物,有的从廊檐取下被砸坏的灯笼,换上新灯笼。张凤翔纠集黉学学生来县衙闹事。这时,县令向众人高声宣布:“现在我出句,谁能对出,就点谁为案首头名。”底下一片寂静。县令指着那个破堂鼓,吟道:“架鼓鼓架,陈皮半下(夏)。”众生抓耳挠腮,无人对上。这时,张凤翔说:“我们对不上你这刁钻古怪之句。那卢士杰要是对不上,该如何处置?”县令问:“卢士杰在吗?”“在。”卢士杰瞥了大堂廊檐上的灯笼,高声对道:“笼灯灯笼,故纸防风。”众人拍手称好,张凤翔一伙只好灰溜溜地散去。
此后,县令更加敬重卢士杰,忙完公务后,常邀士杰吟诗答对,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妙联成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