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1-30 22:52

徐州地名趣闻及传说

徐州地名趣闻及传说前言       徐州,江苏省第二大城市,国务院定位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国际性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美誉。为华夏九州之一,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作“东方雅典”。
       ......
       徐州地名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趣闻及传说,由于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很多儿时原有的建筑、地名早已不复存在。为把徐州地名趣闻挖出来,特将本人“自传体小说”《海之痕》中有关徐州地名的文章节选出来,供网友们娱乐与欣赏。      
       几年前“老掉牙的文章”拿出来晾晾,只为挖掘徐州地名趣闻及传说,活跃“风物人志”板块,绝无拍卖自己作品之嫌。                                                                                                                                                               ——彭城奔牛
                                                                                                                                                               2014.11.21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1-30 22:53

第十三章·徐州地名趣闻
文/徐书信       前面说过,徐州人不善于保护历史古迹。一人巷也与三山加一井一样遭受复灭的命运,留下的只是美好的传说与回忆。现在,随着棚户区改造一些老街巷,老民居相继毁于开发商的推土机。取而代之是豪华宾馆,ktv,肯德基。那些美丽的传说也渐渐离民众愈来愈远,逐渐被人们忘记。
       一、一人巷
       一人巷在二院附近,离博爱街不远。小时候,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就住在那里。记忆中,一人巷是一个又深又长又窄的巷子,两边是高高的民房,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像黄山的一线天,身材稍微胖一点的人原地转身都很困难。如果你在巷子里行走,不巧对面走来一个人,你们只能双方侧着身子吸着肚子皮捱过去。
       据说,一人巷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让人哭笑不得。
两个胖子在一人巷中间地带“狭路相逢”了,大家谁也不想“相让”。怎么办呢?二人在巷子里协商了半天,最后决定“挤吧,兴许能挤过去呢?”就这样,他们抱着侥幸心理往里挤,可是无论他们怎么侧着身子吸癟肚子就是挤不过去。半个时辰过去了,人也累了,一不小心放松了肚皮。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将两人卡在巷子里,再也出不来了。最后,还是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将一面墙壁扒开,方才将二人释放出来。
       这是一个吃柳条子屙簸萁,肚里编的故事。虽然稍显夸张了些,却很能说明问题。试想,仅两个胖子就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如果真遇到战争与火灾,其后果简直无法设想。真不知道一人巷当初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三山加一井与二十五里桥
       三山加一井,猛一听很壮观,也很吸引人。其实,它不过是三座房屋的屋山头之间加着一口井。这不是忽悠人,也不是虚荣,是徐州人的幽默,体现徐州人的智慧。
       二十五里桥”离徐州市区二十五里,是一座不大的单孔石拱桥。二十五里桥是桥的名字而不是长度,更谈不上宽度。如果你理解是成桥的实际长度,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这种名字在古籍中也有先例,像“十里长亭”,你不会幼稚到真的认为世界上有那么长的亭子吧?三山加一井、二十五里桥的出现正是徐州人的高明之处,既沿袭了传统,又有所创新。
       三、剪子股与戶部山
       户部山是龙口之珠,风水宝地。徐州自古就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住在戶部山。”之说。
剪子股是座落在云龙山与戶部山之间的一条巷子,整条巷子的造型像一把剪刀,将户部山与云龙山分开。剪子股为什么坐落在两山之间,古人为什么造这样一条巷子?它的作用是什么?说起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徐州自古就是帝王之乡,卧虎藏龙之地。
       大明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国师刘伯温专程来徐考察。刘伯温登上云龙山,看到云龙山似一条欲飞的长龙,烟云缭绕,伏卧在石狗湖畔。它的右边是凤凰山,犹如一只振翅长鸣的丹凤,郁郁葱葱。两山之间还有一座泰山,犹如一只斑斓猛虎,虎视眈眈。刘伯温一见大吃一惊,脱口说道:“左龙右凤一只虎,乃帝王之像。如不趁早铲除,难保大明江山万万年。”于是决定破解此地风水。
       刘伯温让人在云龙山的龙头处掘了一口井,取名饮鹤泉。又在凤凰山的凤头处“奎山”,修建了一座奎山塔。奎山塔后来被神风刮断,塔头落在云龙山东的山腰上,至今犹存。
       刘伯温把龙头、凤头首钉住之后,又在泰山的最高处盖了一座碧霞宫(泰山奶奶庙)。把龙脉,凤骨,虎筋全部阻断。打那以后,徐州自从汉高祖刘邦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帝王出现。
       云龙山风水被刘伯温破坏之后,徐州人为保住龙口之珠(戶部山),在两山之间修建了剪子股巷,寓意将龙口之珠剪下来,留在人间。人们确实做到了,龙口之珠果真保留下来,成为徐州最富裕的地方。直到现在,很多达官贵人都住在哪里。
       徐州地名风趣严谨,也很有创意,它涵盖了历史,故事,传说。既利用徐州土话及中国语言“音同意不同”的特点,又将地形地貌巧妙的表达出来,体现出徐州人的智慧。可惜,一人巷,剪子股,三山加一井等街巷早已不复存在,均毁于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
       呜乎。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1-30 22:53

第十四章·徐州人的灰色幽默
文/徐书信
       七里沟在徐州城正南,离市区七里。八里屯在徐州城北,离市区八里。二者背道而驰,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解放前,徐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外乡人向一个老人问路。
       “嗳,八里屯怎么走。”问话很没有礼貌。
       老人上下打量了一下外乡人,没有理他。那人更来劲了。
       “喂,问你哪,老头。”
       老人说:“初到徐州吧?”
       “你怎么知道?”
       “不懂规矩。”
      “是呀,你们徐州人也太不懂规矩了。问了好几个人都带答不理的。这不是明明在刁难人吗?”外乡人气呼呼地说。
       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自己在寻求别人帮助。说话时一定要有礼貌,要懂得尊敬别人。
       “这就对了。”老人和蔼地说。
       “幸亏你问到我,八里屯很偏僻,一般人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七里沟。其实,八里屯就在七里沟前面,过了七里沟就是。”说着,老人朝城南一指:“顺着这条道一直往南走,过了七里沟再问八里屯。”说完转身走了。
       外乡人闻听,朝老人指引的方向大步流星地去了。
       外向人走后,老人边走边说:“七里沟在城南,八里屯在城北,小子,慢慢地找吧。”
       这个故事告诉年轻人要讲究礼貌。外乡人因为没礼貌,给自己的行动造成极大的困难。
       徐州话叫自行车为"洋车子",叫爸爸为“大大”。诙谐幽默,别有情趣。
       一九七零年,徐州知识青年下放到南通农场。由于地域原因,徐州土话南方人听不懂。有一个南方知青询问徐州知青叫什么名字,徐州知青诙谐地告诉他:“我叫大大。”
       “大大”,南方知青不知道是“玩”人,好不容易记住了这个词组。
       打那以后每次见面,南方人都喊那位知青“大大。”
       听了之后让人哭笑不得。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1-30 22:54

第十五章·徐州地方小吃
文/徐书信
一、鼋汁狗肉
       来徐州旅游的人,大都吃过沛县狗肉。
       沛县狗肉以范家最为有名,这不仅因为配料特殊。更重要的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狗肉原汤(鼋汤)。说起来还牵扯出一段历史故事,这故事有据可查。喜欢问根刨底的朋友不妨翻阅一下史记,那里有更为详尽的记载。
       樊哙是刘邦爱将,曾在鸿门宴中解刘邦之危。
       起事前,樊哙在沛县城里卖狗肉。刘邦经常去吃,吃完后耍赖不给钱,樊哙很恼火。但是,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
       刘邦去城里吃狗肉必须先过护城河,护城河有一大鼋,每天天不亮就侯在护城河旁驮刘邦过河。樊哙知道后很气,一怒之下将大鼋杀死了。
      “丢了吧?可惜。”樊哙就将大鼋放在锅里与狗肉一起煮了起来。
       没想到由于鼋汁调味,樊哙狗肉变得更加鲜美了。打那以后,范家“鼋汁狗肉”名闻天下,成为徐州小吃一绝。
       范家狗肉代代相传,至今犹盛,主要的源于两千年多年前的狗肉鼋汤。
       据说,无论战争饥荒,范家后人宁可抛弃家产,也要带上一罐狗肉鼋汤。这就是范家狗肉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不妨向大家透露一条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
       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跑反,范家也在其中。为保祖传原汤,范家后人提一瓦罐原汤躲避日寇。当时正值夏季,为防原汤变质,他们每到一个处就将原汤煮沸,冷凉后保存,其辛苦可见一斑。
       一天,范家将原汤煮沸后冷凉。一村民闻到肉香,见桌子上放着一瓦罐,肉味扑鼻,便将罐内肉汤端起来喝了一半。喝完后满口留香,三日不退。
       此说虽系演绎,不见经传。笔者却未让村民将“原汤”全部喝完,笔下留情。不然范家狗肉岂不失传?“鼋汁狗肉”岂不成了冒牌假货?这正是笔者用心良苦之处。
二、天下第一汤
       饣它(音同“啥”)汤,是徐州人早餐爱喝的一种汤。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汤。烹饪始祖彭祖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彭祖姓篯名铿,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一位老人,一生活了八百岁。
       雉羹是用野鸡与稷米同熬而制成的汤,其味美可口。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徐州时易其名延用“饣它汤”至今。清末,其料由野鸡改为母鸡,稷米改为麦仁,但其制作仍不失雉羹之宗法,风味犹存。饣它汤有点像辣汤,但是绝对不是辣汤所能够与之媲美的。
      饣它字到底是个什么字?电脑里打不出,字典里查不到,反正徐州人用了,用的大胆,并形成一种很有名气的小吃。至于词意是什么,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想必读者也不明白。
       我第一次接触饣它汤是初中二年级。那时候,老百姓生活条件差,吃饭定量......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在学校食堂吃了二两馒头一碗稀饭,吃完后总觉得欠。就到马市街口溜达。当我走到一个不算太大的饭店前,看到一些人在吃早点。那时候,吃饭凭粮票,一般人早上大都是二两煎包一碗汤。我看到汤很稀,稀得照人影。我感到很奇怪,就问卖汤的师傅“卖得是啥汤”。卖汤的师傅一边盛汤,一边笑着说:“啥汤”。
       “啥汤?”我又认真地问了一边。
       卖饭师傅还是说“啥汤”。
       我急了,气呼呼地说:“什么服务态度?”
       “人家不是告诉你了吗?小哥哥,他卖的是饣它汤。”一个吃饭的老太太指着旁边的招牌说。
       我转过脸去,看到招牌上端端正正地写着“饣它汤”两个字,我知道自己误会了。“饣它”与“啥”同音,师傅并没与我开玩笑,而是认认真真地告诉了我。由于我自己少见多怪,才闹出了刚才的笑话。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1-30 22:55

第十六章·徐州方言
文/徐书信
       徐州方言很土,土的掉渣,给人的感觉是“生硬”而不会拐弯。这不是语言学家的定论,而是管见。当然了,语言学家自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不在我们这次探讨的范围。
       “不管”在汉语中是“不问”的意思。
       放在徐州方言中却变成了“不行”,词意却完全相反。
       一天,一个外地人来到徐州,参观云龙山。问保安:“不买票能进吗?”门卫说:“不管”。外地人一听拔腿就往里走。
       保安一把拉住了他:“给你说不管,为什么还要往里闯?”
       外地人说:“你不是说不管吗?”
       就这样你说我讲,争得个不亦乐乎。直到围观者告诉外地人:“不管”,在徐州方言中是“不允许”的意思,双方才恍然大悟,停止了争吵。
       ……
       中学时期,由于对徐州人文风情的了解,提升了我的阅历,在文学上亦有所积累,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推荐文友“醉心鱼”徐州方言走亲戚中的一节,娱乐一下。
       “洋琴戏!真拉谗!”狗蛋同大舅一家人从饭店出来不停地念叨着。大妗子笑着对狗蛋说:“大外甥,这戏你妗子管的如何?”“拉谗妗子!丰县的人黄子还真能摆活,芹菜、细粉、羊肉一窝出,搞鼓出个戏名,洋琴戏解谗!”大妗子将将听狗蛋说话还挺高兴,但你听说丰县人是人黄子,就不高兴,狗蛋话音刚落地,妗子的儿刮子就呼到了狗蛋头上,狗蛋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赶忙伸伸舌头,不再吱声了。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1-30 22:55

第十二章·徐州人文景观
文/徐书信
       ......
      上中学时,我们家从九里山搬到马场湖林场。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我不再每天回家,而是住在学生宿舍里。因此,有了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我走遍了徐州的大街小巷,了解了徐州的民间风情与传说。了解了汉文化,了解了徐州历史上一些举止轻重的历史人物。像汉高祖刘邦及项羽。其中,最能打动我心弦的是苏小妹舍身救百姓的传说。
一、苏小妹的传说。
       苏小妹谁人?至今仍然是一个迷。有人说:“苏小妹是才女,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妹妹。”有人说:“另有其人。”谁是谁非争论不休。
       那一年,黄河泛滥。河伯提出穿城而过,如果穿城而过,百姓涂炭,生灵遭殃。为了使洪水绕城而过,苏小妹大义凌然,舍身下嫁河伯,纵身跳入滚滚的洪流之中。
       情节是感人的,故事是悲壮的,并为古老传说注入了“义女救城”的新内涵。
二、黄楼与镇河铁牛
       黄楼耸立在古黄河大堤之上。
       年前,我专程去了一趟古黄河大堤,看到了重新修建的黄楼。看完黄楼之后,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后来才知道修复的黄楼一改原来的木石结构,采用钢筋水泥浇筑。虽然看起来高大坚固了许多,却略显生硬,缺少了一些内涵。这大概也是钢筋水泥建筑不如土木结构灵动的原因吧?
       镇河铁牛也是这样,重铸后与原件有很大差别。说句不讨人喜欢的话,神态虽比原件威猛,却没有了当年的古朴,而且卧的地方也不是古黄河大堤。
       小时候,记忆中的铁牛俯卧在排楼市场的古城墙上。孩子们经常在铁牛身上爬上爬下,抓着牛犄角打滴禄。这仅仅是儿时的一点记忆,并非与古建筑学家较真。其实,我还是非常佩服他们的,对他们为恢复古建筑及文物所做的努力怀有崇敬之心。
       徐州人不善于保护文物,很多古建筑,包括古城墙,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改革开放后,徐州恢复修复了很多古建筑,使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名副其实。我特别感激那些古建筑专家,为修缮徐州的古建筑费劲了心血,他们凭着仅有的一点历史资料,把古建筑修复起来。虽然不可避免的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使用材料也与古建筑不一样。但是,能修缮成这样已经是很不容易得了。谢谢他们!
       同时也告诫徐州后人,以此为鉴,保护好环境与文物,不再对文物肆意糟蹋毁坏。
三、燕子楼与白居易
       徐州自古是出美女的地方。
       “燕子楼”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连大诗豪白居易都牵扯其中。张愔死后,白居易做微风诗一首。正是这首诗导致了关盼盼的死亡。
       黄金不惜买娥眉,
       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得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读到这首诗后,泣道:“自公(张愔)薨背,妾非不能死,恐百代之后,人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所以偷生尔!”于是给白居易写了示意绝命的答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
       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
       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诗中有自白、幽怨,还有愤怒。痛惜白居易不理解她,在她花开时赞她“风嫋牡丹花”,在她花败时逼她“一朝身去不相随”。于是,关盼盼绝食十多天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
       燕子楼的廊亭上,至今还刻有许多名人题咏。如苏轼的,文天祥的……这些题咏对关盼盼多有赞叹。但是,遗憾的是诗中对白居易的作为不着一墨,更别说对他发出谴责之声。苏轼词《永遇乐》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这里所流露的只是同情,以及他本人对人生世态炎凉的感慨。
       文天祥的诗“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自古皆有死,忠义常不没。”尤其为人称道。但是,也只是诗人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忠义报国之情。
       据黄新銘先生考证,白居易幼年生活在徐州。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白居易之父白季庚任彭城县令,白居易随父季庚母陈氏移家符离,住古符离濉水南岸毓村(现名东菜园),现该处有一片高台,当地群众称之为“白堆”,为东林草堂遗址。白居易来时,年11岁,直到803年迁长安附近的下邽定居,在符离生活了22年。
       1985年,徐州市人民政府于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燕子楼。楼为双层,上下回廊环绕,秀丽典雅,古朴美观,富有民族传统风格。新建的燕子楼选址于知春岛上,水浮绿洲,洲耸琼楼,四面临水,与北宋诗人陈荐《燕子楼》诗中“侍儿犹住水边楼”诗句所描述的佳境一致。
       “云龙公园”现更名为“燕子楼公园”,再重复一句:“修复古建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希望后人善待它。”
四、黄茅岗与东坡居士
       黄茅岗位于云龙山,至今仍留有许多古迹,如东坡石床等。其中,以苏轼的一首七言诗最为有名。诗中记载了诗人忙里偷闲,乘醉走上黄茅岗时的狂放心情。
       醉中走上黄茅岗,
       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清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全诗七句,比七律诗少了整整一句。是诗人疏忽?还是另有其情?
       其实,“醉中走上黄茅岗”是古体诗的一种,属“柏梁体”范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这种诗被称为柏梁体。柏梁体的风格是句句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每首诗都是单数句。如三句,五句,七句等。
       柏梁体开创了七言诗的先河。
       几年前,北京某大学谋教授来徐州沛县讲学,竟说出“你们徐州古时候没有什么诗人,唯一的一首徐州人写得诗还少了一句。”这位教授讲的就是汉刘邦的回乡之作《大风歌》。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好诗,却被其说成少了一句,不是诗。笔者之所以费那么多口舌谈论柏梁体 ,无非是想提醒大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犯了某教授的低级错误,贻笑大方。
       附:刘邦原句《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黄茅岗经过云龙山风景管理处的整理,已经成为云龙山又一处著名人文景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州地名趣闻及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