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月枫影 发表于 2022-12-29 21:41

玲珑阁第二十七讲讲义


今天是我们第二十七讲 三阙词

我记得我有次课上说了故事

说周邦彦幽会李师师

赶巧皇帝来了

于是周呢一猫腰,他钻床底了

于是听到了皇帝和李师师的情话

于是他将这个写成了一首词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这是实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
周邦彦的词的特点,这里可以体现出来,描写艳情方面,比较含蓄典雅,这点是和柳永不同的地方。

后来这词传到皇帝耳朵里,于是就问师师,她说当时周邦彦也在,就躲在床下

于是皇帝大怒,就将周邦彦呀贬出了京城

后来李师师十里长亭相送,

周邦彦又写了首兰陵王相送

兰陵王--柳【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一首三阙的词

兰陵王--柳【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其实长调中三阙的词一般有两种形式的

一种是这样三阙的

还有一种形式,也是三阙,但是第一阙和第二阙,字数相同,句式相同。我们称这种词牌为 双拽头

如瑞龙吟 就是双拽头的词牌

双拽头的词牌如
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华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记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谢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华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这个是第一片
黯凝伫,因记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第二片

第一片和第二片字数一样,结构一样。在填写上,第二片和第一片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在二者关系上,第二片应该是第一片的补充。例如,我们正常填词,双片词的上片一般是为全篇进行铺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双拽头的前两片就等于是双片词的第一片。
双拽头的第三片,等于是双片词的下片。
这样就好写了,我们在写作双拽头的词牌,一般是前两片的内容是一致的,彼此是递进的关系,后者弥补前者的铺垫之不足。

三片词的章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双片词的章法结构来推演
就表达主题情感来看
第一段,主要是引出主题,为主题的抒发进行铺垫
第三段,主要是主题情感的抒发
那么第二段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继第一段的铺垫,引出第三段的情。其实双片的词结构上不难,难的是铺叙上的使用
难的是在各片的描写内容上的掌握
初学者比较难把握的是第二段的写法
建议大家,课后多去阅读下三片的词,三片的词牌常见的是 兰陵王、三台,戚氏
不常见的词牌有 十二时慢宝鼎现等词牌

我们回到周邦彦的词上来

周邦彦的词在章法结构上,长于铺叙,结构严谨。善于将顺叙、倒叙、插叙的叙述方法穿插使用,呈现错综交叉。重叠多变的特点。如兰陵王--柳。从送行者和行者的两个角度入手,层层铺叙。细细点染,前后呼应,曲折回环,而人生的悲欢离合,心灵深处的一丝颤动,都融入长亭外的春色中,后人评论:愈勾勒愈浑厚。

大家仔细看下这点,然后我们详细的讲解下这首词
此词分三段。一段以柳色来铺写别情;二段写离筵与惜别之情;三段写愈行逾远,逾远逾恨。
   词题为“柳”,实借柳发端,写客中送客之离愁。上片由柳阴、柳丝、柳絮,引出折柳送别之人。“谁识京华倦客”,一句道出“斯人独憔悴”之慨,折柳之多,见出送客之频、宦游之倦,离愁之浓。为下文铺垫、渲染。

中片进入此番送别铺叙。踪迹、哀弦、离席,着“旧”、“又”字,表明旅食京华、别愁殊多。接一“愁”字,水到渠成,所愁当为船快、路遥、人远。“回头”犹转眼,“望人在天北”,写居者伫立码头凝神痴望,形神在目。

下片写渐远之后凄恻情怀。开头五字两顿,可知心情凄切至极。“渐别浦”二句实写船行孤寂,时间又渐近黄昏,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昔与她相聚的欢乐,是乐景写哀,最后以“泪暗滴”收束愁绪。

全词分往昔、她我、送留、想象与现实反复套叠,叙事抒情萦回曲折,而京华倦客之行为心绪一贯到底。离愁分量笔笔刻写入骨。

《兰陵王•柳》是一首送别词,名为咏柳,实写别情,其中还寄托了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第一片是咏柳。“拂柳飘绵送行色”,是全词的关键句。它从咏柳转向别情,既交待了咏柳的原因,又交待了这首词的主旨是“送行”。第二片写饯行。这一片可分两层:前四句是“送”,写的是饯别的场面;后四句是“行”,写的是特别的情景。第三片写别恨。先总提一笔:“凄恻,恨堆积”。它对上是总结,对下是提示。下面接着从景、情两方面分别加以补充。“渐别浦萦回”三句是写景,“念月榭携手”五句是抒情。

这词很快就被传开,当时和李师师交好的皇帝是宋徽宗,

宋代第八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才华的皇帝

直到今日,宋徽宗的书法瘦金体,还是中国帝王书法中最为值钱的

我古琴室里就挂这一副徽宗的听琴图

可惜是印刷品

我们回到故事上来

宋徽宗也被这词所感染,也钦佩周邦彦的文采,于是下召召回了周邦彦

这个是故事哈,不可信的。

我们不仅仅要看下周邦彦的词的艺术特色,以及铺叙手法的运用。还要对比下,三片的词和双片的词,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在看来看下,刘辰翁的兰陵王兰陵王•丙子送春

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谩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这首词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前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词中各段发端,均以“春去”领起,并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发挥。“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芳草”,又暗喻送别。这首词的“芳草”却不是隐喻一般的离情,而是送别一个朝代,汉家王朝仓皇南奔,故国何在?凄苦之情,怎能自己。“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的摧残践踏,又象征着南逃群臣们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别之地,此处却暗指南宋故土,补充了“春去人间无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挂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们如柳絮一般飘泊无处归依。三句转写眼前的现实,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狂噪的鸦君在颓城上空掠过,北斗失向,城池颓圮;元宵前夕本应是华灯照耀的都城,到此时已黑暗一片寻不到灯的踪迹。“乱鸦”,暗喻元军,“斗转”,暗示南宋王朝的陨落。“试灯”,元宵前的张灯预赏。临安失陷于二月,春来时尚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则南宋已亡,所以说“不见来时试灯处”。

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春去,最谁苦?”以设问句过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锐。下面连用三个分句,分写三个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凄惶天依“杜鹃声里长门暮”,写临安宫苑凄惨悲凉景象,暮色之中,“长门”闭锁,唯有杜鹃啼血而已。三个分句,用“但”字领起,一气呵成。“玉树”三句,紧承前三句的意韵。摹写亡国的悲痛之情。“玉树”本指汉宫中之物,王朝倾覆,故“玉树凋土”,就连那金铜仙人也不免有辞离故国的悲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二句,用“衰兰送客咸阳道”(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意。“玉树”、“泪盘”,都用来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铜仙”,依依不舍,行动缓慢,标志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对故国的无限留恋,与词题“送春”之意。

第三段写故国之思。仍以设问总起:“春去,尚来否?”“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总、庾信之事来抒写亡国之痛。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著有《愁赋》,以抒郁抑之情。

我们在欣赏完这两首兰陵王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前几节课都在强调,长调中一定要注意首尾呼应的运用,周邦彦的兰陵王做到了首尾呼应,而刘辰翁的没使用。这里要解释下,我们说的是一般情况下要注意长调的首尾呼应,并不是说所有的长调都必须如此来写。至于什么时候要使用,什么时候不使用,我们以后再探讨。

要是我们讲到了辛弃疾就会明白不是所有的长调都要首尾呼应的哦。

今天的内容,主要是让大家了解下三片词
更主要的是学习周邦彦在长调中铺叙的运用。就铺叙手法的运用上来看,周邦彦的技巧上胜过柳永秦观等人
但是只是在技巧上
周邦彦后世的人推崇的厉害,其实周邦彦的作品,内容上过于空虚,过多的化用古人诗句的意思,或者句子。在词的表现内容上,严重的不足

周邦彦这些艺术技巧上的成就决不能掩盖他的作品内容的空虚、贫弱。在音律和文学上主要致力于粉饰政和、宣和间表面的繁荣景象,以满足统治阶级和中上层市民声色上的需要。这就规定了他的词必然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内容,必然追求形式格律。
在词的造诣上,周邦彦逊柳永太多

这也奠定了词为什么兴于隋唐,旺于两宋,亡于元。

我们班从一开始上课到现在。虽然有些学员不错,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不足。所以 我打算这个班结业了。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可以到玲珑阁二期来继续学习。

按照惯例,我们每逢春节假期都会有场笔会的。有奖笔会哦

是继续学词

我们以沈园的故事来当做笔会的选题

但是我想让大家咏一下赵士程

唐婉后来改嫁的人

赵士程当时的皇族贵胄。太宗玄孙。

他迎娶唐婉,是以正妻之礼的

后来唐婉病逝后,他也没有再娶。

赵士程的结局是战死沙场的

所以世人皆知陆游的爱情故事,很少人知道赵士程

要说沈园的故事,说的是唐婉和陆游,陆游从六十岁开始写诗纪念唐婉。

但是赵呢

从心里是爱着唐婉的,

你想呀,宋代是中国礼法最严的朝代

一个皇族贵胄,竟然以正妻之礼娶了一个被休的女子

这爱多么高尚

唐婉对赵士程的感情是爱,

但是他更爱的是陆游

问大家一个问题

唐婉死的时候多大呀

当年陆游在沈园真的见了唐婉了么

唐婉嫁赵士程,生了几个子女呀

远远的望见而已

唐婉死的时候,28岁

和陆游结婚的时候,十五岁。婚后不到三年就被陆母

赵当时的风度,真不错。就是到今日,也很少有如此大度的人

知道陆游也来游沈园了,他排仆人送上酒食

我们不讨论唐婉了,

我们就来写下,这千古第一痴情的男子,赵士程

一个皇族竟然要以正妻之礼,娶一个被合理过的女子

赵士程可是宋太宗的玄孙呀。

我们就来咏一下赵士程哦。

词牌不限,韵部不限。自度的词牌不参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玲珑阁第二十七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