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瑶 发表于 2022-11-16 22:06

文心阁第十一讲 浅谈创作(一)

文心阁第十一讲   浅谈创作(一)
先发一首绝句大家看下
远观山上一峰青,近看水清如画屏。
满目春光赏不足,几多美好是曾经。

这个是我当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讲师堂的学员在那,他邀请我一起吃饭时候,他唱了一段青衣,我就写了这首绝句

古人的诗词呢,分两种。一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我们称为文人作品。另一种呢,随着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的流行,好多作品呢,都属于章回体小说里的作品
远观山上一峰青,近看水清如画屏。
满目春光赏不足,几多美好是曾经。
例如这首呢,如果是放在章回体小说里,前面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铺垫,那么这首诗是不错的。但是,单独作为一首诗歌来说,这诗是失败的作品。

关于章回体里的作品呢,我们以后会重点讲解到。我们学习古典诗词写作,要首先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写好一首诗,那么这个写好以什么为标准?
我们从小接触的诗词书籍,例如唐诗三百首。现在小孩子从小学,就要求背诵的70首古典诗词,可以这样说,都是流传下来的千古佳作。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古典诗歌咋就这么难写,我们怎么就永远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呢?
昨晚和小渔村的一个校长吧,我们聊天,他提到了,今人都不如古人。如果你诗超过不了李杜二人,又或者是苏辛二人的话,和他一样。
又遇到了一个故人,她说柳三啊,你写这么多作品竟然没有一篇可以流传百世的太失败了。
其实是玩笑话,这也说明了不懂诗词的人,你和她真的说不清楚。
我们所接触过的绝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样的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作品,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古代任何一个诗人,他的所有的作品都可以达到这一的高度么?都同样达不到。这个时候呢,就给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那么我们写古典诗歌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以什么样的作品为参照物,我们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呢,我们以后会讲到。我们今天讲的只是一个铺垫,我们先来看首作品:
道过赞善庵元
元 萨都剌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大家觉的这作品如何?我们或许对唐宋诗歌比较熟悉,又或者对明清比较熟悉,但是对元代的诗歌不是很熟悉。
我们来分析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的是一总景:在夕阳快下山的时候,路上只有很少人的行人,就是因为行人少了,才会发现翠绿的绿苔,铺满了路面,发现远望过去,已经分不清道路了。
这个写景虽然是总景,但是确是从近写到远。后两句呢,写的是一个特写镜头:山风拂过,使那些高大的竹松影子映在了,近处人家的窗户上,好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流动。这个是我的理解,未必全对,但不会有多大的出入。
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绝句的章法里第一种:
绝句的上半部和下半部都是在写景的写作方法(三点)
1、要注意写景的层次:就是写景物的顺序
2、不管是如何布局,如何去选景入诗,最终要写出画面的美感
3、尽量采用对仗的方式
我们在接触一篇作品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去分析先看对方的优点,也就是这诗到底好在哪里,然后结合我们讲过的章法问题,一起来分析,先看对方的优点,也就是这诗到底好在哪里。这样呢,既可以对讲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还学习到讲义之外的东东。
庵是什么,在古代呢,这个是出家人居住地,只指女尼所居住的场所。出家人所居住的地方,不可能会有过于喧嚣的场景。所以呢,作者选景是比较幽静的说景。这个时候,写景呢,要体现出景幽

古人写景体现的情感是他当时看到这样景的情,或者是他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景物之上,这首诗明显是前者。古人的作品,不会是每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寄托,一定的寓意。
大家知道全唐诗,总共收录了唐代多少位诗人么,多少篇作品么?

总共收录了唐代2200位诗人,约5万首作品,二千二百余人。唐诗三百首,这里就收录了三百首作品。但是这三百首作品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传播,我们认为还是名作的有多少首?所以呀,我们拿古人的作品去和这些千古流传的名作来比较,那惨了。我们别学了,有的诗人一生中未必会有一篇作品。
我们再来看首作品,同样是元代萨都剌的作品。
赠弹筝者
元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大家读这首诗,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诗不咋样。前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后面写的是虚景。扬子江头月满船。这句是虚景。虚实结合,产生了意境。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写诗,这个不急,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我们再来看首作品
绝笔诗
近代王诗徐
高炉万丈倘相邀,一缕青烟上九霄。
不使皮囊污大地,天风卷我化狂飙。

说起这王诗徐老先生,是近代的一位诗人。和他到还真有些渊源
有次我到枣庄去玩,正好赶上当地协会的聚会
席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先生,非说我是他师弟。我当时纳闷呀,这哪根哪的事
后来私下里一聊,才知道。他是王诗徐先生的早年的学生
我和王诗徐先生呢,有点渊源。什么渊源呢,他小儿子今年七十了
是我结拜的大哥。就这点渊源
结果被人错误理解我是王老先生的徒弟了
绝笔诗
近代王诗徐
高炉万丈倘相邀,一缕青烟上九霄。
不使皮囊污大地,天风卷我化狂飙。

绝笔诗是说死前所写,近代是说这人要么是生于上上个世纪,至少是死于上世纪
不然咋会用近代,而不用当代呢,所以肯定不会是王和尚的
这个是上世纪我们徐州著名诗人王诗徐先生所写的绝笔诗。我们不说这个诗是好是坏。我们不说这个诗是好是坏。任何一个人,一篇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他们作品的优点。同样我们在现实里交往朋友也是如此,多关注他们的优点。这样呢,你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多,会发现这世界越来越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诗言情”大家都知道
那么诗所谓的言情到底是讲什么呢?
“诗言情”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是说言情,这个情是心境。
可以写在某种状态下的心境,多是以景来体现或者呢是心里有所想,将这所想呢,寄托在景物上。这样的诗呢,多是有寄托的。
不然你写了某种心境,一点寄托都没有。明明是看到梅花,触动了心弦,结果这心弦没写出来,就只写了梅花的美。哪会是好诗么?
二是说言志,抒发理想抱负类的
抒发对某种事迹事件的批判、赞美抒发心志我们还的回到诗上来。我们举的这几篇作品,甚至还有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比较容易看懂,都比较流畅自然。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看古人的作品会有一些注释,那是因为古人和我们有一定的差距,大家所处的背景文化不同,在当时这些是不需要加注释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去看了,就要去加注释。因为我们和古人离的太远了,有很多的差异,所以要加注释。
大家想过么,一首七绝28个字,我们的诗要加上7个注释,你想呀,七个注释要有多少个字来解释呀。要远远超过28个字。那么这诗是我们现代人写的,就太失败了。同时即使是古人的作品,也是失败的。
古人的作品有几个是比较晦涩的,如李商隐,但是抛开他的寓意,我们只看作品,如无题诗,也是可以看懂的,也能领略到诗的美。流畅是说,诗歌要有一定的节奏美,不流畅的作品,读起来比较生硬。那么这诗也不好。诗歌毕竟还保留着音乐的特性。自然呢,是指不做作,自然而然。我们不刻意的表达什么,不做作,好的诗词不在于辞藻多么华美。关键是我们要把心里想表达的,完美的表达出来。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做到呢?前面都是铺垫,下面进入正题了。
在先掌握我们讲过的初学写作的三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知道要写的是什么?这个就是说先要明确主题情——我们不要无的放矢。
第二、要采用合理的章法结构。这个就是谋篇的第一步,我们要知道该如何将心里所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出——我们以往讲过的绝句的十六种章法,是我们初步谋篇的依据
第三、我们要写好绝句的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这个是说,我们要将诗中最能体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的句子,放在第三四句或者是第四句。这个是谋篇的最后一步。用流畅的文字表达真情实感
可能大家觉这个是新手要掌握的三点,我们有很多人已经在一青呆了好多年,又或者是学诗也好多年了,完全可以抛开这三点来写了,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咱们一青的“学诗九点”是咱们学院的讲义精华,这九点是不分先后的。咱们的讲义是一个圆。不是直线,老学员都知道,大家每期学习这九点先后顺序是不一样的。那是我根据每期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讲解。
所以要求大家要先掌握我们刚讲过的那三点。然后再进一步做到“易懂,流畅,自然”
继而在做到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真实的。那么这样就会写出一首好诗来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了解了一青的讲义,但是还写不好诗呢?这个估计是很多学员都要问的。
首先我们抛开个别的现象。一是比较有天赋的,二是比较没有天赋的。我见过好多天赋极高的人,一点就透,闻一知十。但是这样的学员呢,在诗词写作这个道路上很难坚持的。我也见过很多没有天赋的人,他们闻十知一,怎么讲解都不明白,这样的学员呢,未必写不好诗词。
咱们一青有个老学员,第一文化程度低,第二接触诗词比较晚,是退休之后才接触的。她也在很多学院学习过,甚至被很多学院认为她不适合写诗,也写不好诗词。但是她很勤快,勤能补拙。是我们一青最早一个,学出来的。她就是我们一期的晚秋大姐。后来她的作品,好多人看了都认为,晚秋大姐一定是毕生都在研究诗词。
晚秋是我们一青一期的学员,一期班不是我们最早的班级。但也算是比较早的了
晚秋刚来的时候,她每天都写好多,我就纳闷了咋会写这么多呢。我私下和她聊了下,她说她喜欢诗词,曾在小渔村的一个班里,学了几个月,后来被劝退了,说她不适合写诗。我说适不适合的,几个月是看不出来的。
于是就劝她,我说你别每天都写这么多,写的多但是过于直白,过于粗枝烂叶了
后来呢她是我们一青第一个出师的,我说这个是他的勤奋,而不是天分要她多读,坚持读上几个月,就会有收获
后来呢她是我们一青第一个出师的,我说这个是他的勤奋,而不是天分
大家进步慢或者没进步的原因,我归纳了三点:
第一、过耳不闻      这些并不是个案,而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网络学校的学员来自网络上其他学院、或者是本身有一定的对诗词写作的见解。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呢,很难放下以往的这些见解。所以呢,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始终不能再进一步,有的干脆就放弃了诗词。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建议先要保持一个空杯的心态。
他们认为老师讲老师的,我写我的,我认可老师的讲义,也觉的懂了,但是过去的写作经验,使他写顺手了。行成一种惯性思维了。
所以这叫过耳不闻,最后就行成了,看着大家进步,自己慢慢的就觉的要么是这个班不好,要么是老师偏心,于是要么是离开,要么是离开诗词。
先要认可讲师的讲义,然后通过阅读古人的诗歌,然后慢慢的学会质疑,然后再思索,再通过炼笔,然后会发现,原来讲义是对的。这样经过几个来回,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咱们一青的远黛,还有翠袖西风。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学员,她们不算是天赋极高的人,也不算是没天赋的人。他们现在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我,有时候我都对她们两羡慕嫉妒恨。
第二、很多人带着结果学习
大家知道什么叫带着结果学习么?这个带着结果学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没学前,就给要学的内容,脑海里给下了一个定义。因为有了这个提前下的定义,所以对要学习的知识呢,很难理解全面。我曾和台湾那边的一个老先生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现在年轻人学诗都不懂的用真感情。然后专门就真感情写了一篇文字。我和他交流的时候,我们就拿着我们学诗九点之一的情感真实,和他交流……我说不是大家不理解,而是大家在看到标题的时候,就把正文想象了一遍,没用心去看完全部文字。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的事百鸟学艺,都来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事,结果凤凰说了,说这窝要搭在树上。有的鸟就想原来如此,这还不简单么,于是就跑了不学了。好像是叫寒号鸟的吧。
我听别人讲课,讲的对和错,都不要紧。关键我要听完,听前还不自动的给他的内容下个判断。结果我发现,并不是别人的课就没一点可取之处的,有的是比我的还好。所以要永远保持着空杯的心态。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的。
第三、大家被生活所累,很难有时间去认真的思考网络中的学习问题。诗词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有谁会用一生所有的精力去研究它
人嘛都要生活在群体中的,都会有一些琐事。
我记得有一年遇到了东北大姐。她嫁到了北京,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每天除去一早买菜的时间,都是在学习。
哪次是她朋友把她给约出来了,她老公是一个老教授。资深老教授
席间呢,约她出来的朋友,说起了我会诗词。他们是对我不屑一顾,认为诗词如此高雅的东西,我竟然也说会
我当时三十出头吧。也顽皮了些
就说自己还算精通吧。于是老教授就要她和我比一下嘛。以文会友
一首西江月,就让她闭口了。
老教授说了,看到吧,出来见朋友。不务正业,要把在出门会客的时间,用于学习
后来我说了,诗歌来自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好诗词的
一个人对生活,没点感悟。写出来的诗词,说好听点叫不沾一点世俗气息
说不好听就是这人太稚嫩了
我记得小时候在看杨露禅偷拳的这个故事的时候,对里面一句台词印象比较深:要学好拳,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个好的老师,第二自己本身要有一定的物质,第三要有耐心。这个老拳师说的对,这三点也是咱们学诗词的三点。
那首西江月是这样的:
素手清调锦瑟,樱唇喜唱春宵.侬家容貌胜花娇.檀口痴痴笑道.-

好梦且随音律,浓情又寄笙箫.年年岁岁乐今朝.奴是真真醉了.-
我未必是一个好老师,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差的。所以写好诗词,其他两点都在于诸位了。
我记得有节课的时候,我发了一组绝句。说是我们学员还有一起步韵沈鹏先生的诗
作者:一青学员:
但凭辛卯换庚寅,岂有红尘自在身?
抛却浮生千万种,青山对坐始相亲。
作者:一青学员:
诗书半卷已庚寅,杨柳梢头蟾半身,
渐觉胸中无俗味,一庭风月两相亲。
作者:一青
兔走乌飞丑复寅,年来落得病愁身。
窗前忽见疏梅影,不似儿时亦觉亲。
作者:网络
时光荏苒到庚寅,岁岁飘零落寞身。
回首前尘思绪起,隔山远望一枝亲。
这四首,我们还留着。以后会给大家揭秘的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解如何写好结句。
留个练笔值初冬之际写一下身边各自的见闻。要求七绝,不限韵了
时间一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心阁第十一讲 浅谈创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