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6 23:03

论为何李广不封侯

李广始终耿耿于怀的就是不能封侯。他生平与匈奴的大小战役不下七十,可谓军功赫赫。他的部下,才能仅为中等的也封侯数十人,可他却只能辗转于各郡做一个太守,官位不过九卿。另他疑惑,也另我们疑惑的问题恐怕也是:“居功若此,为何无以封侯?岂其相不当侯耶?”我们当然不会满足于文中(《史记·李将军传》)所给的所谓命相的答复。李广诈而击杀羌人降者八百余人,虽也有伤天和,于李广亦深自悔之,但封侯之因断不在此,必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
    李广最初以良家子弟折杀匈奴而处露锋芒。文帝见了他都感叹说:“可惜你没生对时机,若是生于高祖朝时,区区万户侯又何足道哉。”我们这时有了第一问,既然文帝如此赏识李广,为何不留以重用,他日封侯?这一问自然有道理,但倘若再往深里想上一步就会明白,汉初至文景时国力尚虚,实在没有对匈奴用兵的能力。文景以无为治天下,也是世所闻名。在当时,对匈奴关系以和为主,遇有战事也是不得已而回击,因此,李广纵有斩将搴旗之能,也无法封侯封国。
    但李广还年轻,他有的是机会,终于,在他壮年时,也是他一生的黄金时期,他遇到了武帝,同样也是中华历史上最伟大帝王之一的刘彻。按理说,君明臣贤,这在每一朝每一代都是最优的组合。明君可以激发臣下的的潜能,而臣下也可以为明君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可事实却大不尽然。
    在武帝朝时,他仅是戍边捍蔽,多次阻止了匈奴的入侵,从而名扬塞外,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在这期间,曾有两次对匈用兵,那时李广任骁骑将军,受护国将军韩安国统制。在那次战役中,汉军计泄,无功而返。过四年后,李广以卫尉为将军,但在交战过程中敌不了匈奴重兵,反为匈奴所擒。后侥幸逃脱,归朝之后,按律当斩,因交纳赎金才得以保身,削为平民。
    可以看出,这两次是李广立功的绝好机会,可惜都失败了。在这两次军事行动中,李广固然有遗憾,但这多与他的主观因素有关,王朝内部对他构不成阻力。因此,也仅限于遗憾。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任郎中令,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这一次的战争许多将领因功获得封侯,惟独李广无功,不封侯。这一情形,很耐人寻味。又过两年,李广率四千骑出塞,博望侯张骞为之前导。但两支军队脱离,李广遭匈奴左贤王围攻,奋战两日夜后,所杀过当,而李广军亦几近全军覆没。张骞援迟,按律当斩,因纳金而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无封赏。
    元狩四年(前119年),这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匈奴的机会,也是太史公刻画最为详细的一回。就是这一次,铸成了李广乃至日后子孙的悲剧。
    出征时,李广已六十多岁,人生的黄金时期早已走过,前途一片茫然,仿佛是命定一般,次生再难提封侯事。可他不甘心,他要与命运再做一次抗争,此番纵是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也在所不惜了。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4-1-6 23:03

在李广的数次要求下,终于争取到了随军出征的机会,任前将军。但武帝对他不放心,临行前密嘱卫青,要当心李广,千万别派他上场,人老了运气不佳,可能坏事,只带他走个过场就可以。
    卫青照办了,李广多次请缨要为前锋,卫青并不答应,只派他去走一些迂回的路程,并不与单于接触,李广深知其中原委。有卫青在,军功岂是他李广说得就能得?谁不想名垂青史,受万世瞻仰?可军令难违,机会最终断绝。李广深深悔恨,不向卫青告辞就已起程。这一次他走的愤怒,以至于迷身大漠,落于大军之后。卫青最终也无战果,悻悻归来。他需要向武帝上书交代事情原委,李广当然逃不脱干系。他问及李广迷路一事,李广不做言语。但卫青派长史急切责问,李广只把所有罪责揽在自己身上,然后引刀自刭。
    悲剧就此铸成,可悲剧还在继续。李广之子李敢把父亲之死迁怒于卫青,将其击伤。卫青因抱歉疚,隐忍不发,可是这事却让骠骑将军霍去病得知,在甘泉宫行猎时射杀李敢。
    李广孙李陵为当户之子,在随李广利出征时,遇匈奴右贤王围攻,虽也所杀过当,但最终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将李陵母亲、妻子等家人屠戮干净。陇西成纪李氏从此没落。
    这一笔流水帐,多是引用《李将军传》史实,目的只在于探究一件事:为何李广不能封侯?
    首先,在李广的军事生涯中似乎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即在卫青之前与在卫青之后。在卫青之前,李广纵然只任将军,调度也能自主,但在卫青之后就处处受制于人,在军事行动上,应以卫青为主,李广难有出头之日,能否封侯更要看卫青脸色行事,因此将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中,李广对卫青的直接顶撞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两人关系不是那么舒和。李广对卫青颇有微词,且由来已久。
    其次,李广有一个表弟名叫李蔡,当年是跟李广一起从军的,可李蔡的升迁却相当顺利,不但得以封侯,更在元狩二年(前121年)代公孙弘为丞相。这时的李家内有丞相临朝,外有诸将戍边,且李广部队也对他忠心耿耿,无形中已成为“李家军”,这对王权未尝不是一种威胁。以刘彻那么敏感的政治神经不会感觉不到。于是他利用外戚卫青处处限制李广,把陇西李家限制在他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第三,李广治军宽松,优恤士卒,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卒多愿替他效力。卫青治军也相对较宽,也能抚恤士卒,但他柔于事主,“天下没有称道他的”。论及在军中的威名,李广应该还在他之上。这一点可令卫青对他嫉妒。但卫青是一个有度量的人,他不会表现出来。李广就不同了,他善于计谋,能屈能伸,但有仇必报,斩杀霸陵尉便是一个例子。由此可见,他没有容人之量。他可作为一员骁将驰骋沙场,若是统摄大军,却力有所不及。
    纵观李广一生,穷达浮沉,荣辱尽尝,但始终都怀有封侯之志。可是造化弄人,终使一代名将饮恨而殁。在一千多年之后的辛弃疾抚昔自比,赋词长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我们今人追思至此,也不觉唏嘘感叹再三。

大裤衩儿没腿儿 发表于 2014-1-16 20:33

{:4_25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为何李广不封侯